劉文波
摘 要:在初中學科中,語文學科的學習對學生來說,無疑成為一門難度很高的學科。因為語文學科枯燥無味而且背誦任務較多,特別針對記憶力不好的學生,初中學習里新增的文言文背誦又是一大難度。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閱讀能力和背誦能力都比較高,就像學生在讀一篇文章時,必須把這篇文章讀得通透,才能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所以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必須掌握重點文言文詞語和句子。因此本篇文章就針對初中語文課堂中古文的教學學習策略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積累字詞;韻腳朗讀;剖析名句;背誦古文
初中語文課堂中古文教學的學習中,因為學生是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受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和文言文詞語也是學生疑難點的地方。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自然少不了背誦任務,教師必須在學生文言文的學習中多下功夫。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大量重點積累古字詞,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在文言文中尋找韻腳進行朗讀和學習,這樣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文言文中的重點句段進行重點剖析,在創作背景中感悟文章的主旨精華之處。
一、積累重點古字詞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它并沒有漢字學習那么簡單,文言詞語里最本質的區別是里面的活用字詞,古今異義,通假字,另外還有文言句式都與現代漢語大相徑庭。所以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嚴格布置學習任務,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在下一次再遇到的時候可以脫口而出它的意思,讓學生可以熟練自主地掌握學習知識,并且可以在學習中擴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積累和豐富語文能力和文化知識。
例如,在教師教學《湖心亭看雪》這一課時的時候,本課時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初中必備的文言虛詞,在教師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力,讓學生自主地去標記自己認為重要的重點文言詞語,學生在自己積累重點詞語的過程中,學生自己也進行了一次詞語記憶。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需要根據課堂知識進行課外擴充,在知識的擴展中進行文言詞語教學,強化學生積累詞語的記憶力。只有大量不斷的積累和學習才可以提高和進步,并且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科的成績。
二、尋找韻腳開展朗讀
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文言文學習的占比較大,所以在日常學習中教師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更加嚴格。文言文的學習和學生做閱讀理解一樣,也對學生朗讀的要求很高,因為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朗讀能力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朗讀中將自己置身于創作背景的情景之中,去轉換角度思考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反復多次去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教師教學《岳陽樓記》這一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文章先加深知識記憶,每篇文章都有韻腳去押韻,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征讓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文言文學習的有趣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去幫助學生解決語調和字音的問題,讓學生先跟讀幾遍,再讓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也可以進行小組劃分進行朗讀,在語句和語調中揣測作者的創作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通過一些朗讀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去豐富好自身的感情,這樣再進一步去了解和學習相關的內容時,學生可以更加有效率。
三、剖析名句思想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文言文學習中,文章分析離不開文章里的每一部分,但是每一個部分都有思想側重點。因此就要求教師讓學生學會對名句剖析思想情感。文言文和文章閱讀一樣,如果想要理解整篇含義,學生必須可以準確找到一篇文言文的中心段落,自己學會進行分析和思考。只有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和研究,才會在腦海中的印象深刻,對學生下一步背誦任務也減輕了不少。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拿出同類題材進行練習,在對比閱讀中增加自我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名句的積累。
例如,在教師教學《醉翁亭記》這一課時的時候,本課時要求讓學生了解抒情、寫景、敘事結合起來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重點標記,在學習中學生也就有了側重點學習。在教師分析文言文結構的時候,教師要重點講解本篇文章的重點語段,重點語段中包含了本篇的思想感情和主旨之意。讓學生可以體會醉和樂的關系,明白作者的醉翁之意之重點,明白當時的世事形態。這樣在讓學生明白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之后,在進行掌握的過程中也就相對于而言更加容易一些。
總而言之,在學生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學習問題,教師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也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文言文和白話文學習具有相同的學習模式,學生都要多大聲朗讀文言知識,這樣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背誦記憶。在考試考察中,往往離不開重點語段的考察,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背誦,再進行抽查檢查。教師不斷的考察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所以學生在古文的教學學習會越來越成功。
參考文獻:
[1]馬城洲.探析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05).
[2]閆春明.初中語文古文教學淺見[J].學周刊,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