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蓉 李福祥 于新玉 樊博 余香梅 王力 陳海梅 李慶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四川 瀘州 646000;2西部戰區空軍醫院重癥醫學科)
引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原因為人體因持續氣流受限及肺臟與氣道對有毒顆粒產生了異常炎癥反應,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呼吸衰竭及肺心病等,其病死率高達9%~10%。COPD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膿性痰量增加、呼吸障礙及持續性咳嗽等,嚴重者還會對肺部功能造成影響〔1,2〕。研究證實,COPD急性加重期發生的主要部位為下呼吸道,從而引發其臨床并發癥〔3〕。人體血液降鈣素原(PCT)可作為臨床微生物感染性炎癥診斷指標,PCT含量可有效反映人體是否因細菌引發感染及判斷感染程度。本文擬分析PCT含量對COPD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西部戰區空軍醫院收治的COPD患者140例,男87例,女53例,年齡49~76歲,平均(61.2±9.3)歲,采取誘導痰檢查,并根據呼吸道的中下段處易感染病原菌的數量,將COPD患者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49~75〔平均(59.2±8.6)〕歲;對照組男44例,女26例,年齡51~76〔平均(61.2±9.6)〕歲。
1.2方法 入院后第2天早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應用免疫色譜檢測血液PCT含量。根據COPD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表現采用不同治療方法:輔助吸氧、止咳化痰、電解質及緩解痙攣;依據COPD患者血液中PCT含量使用抗生素并使用至癥狀消失,治療第1、3、5、10天采集患者靜脈血檢測PCT含量,并采集患者痰液進行細菌培養,檢測兩組呼吸道中下段感染病菌的陽性率及細菌數量。PCT含量>0.25 μg/L為陽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t、χ2檢驗,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
2.1兩組急性加重期及穩定期PCT含量比較 COPD患者處于穩定期時,觀察組〔(0.28±0.06)μg/L〕與對照組〔(0.25±0.04)μg/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36,P>0.05);急性加重期時〔(0.88±0.07)μg/L vs (0.25±0.10)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64,P<0.05);對照組在病情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4,P>0.05),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69,P<0.05)。
2.2兩組PCT陽性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第1、3、5天PCT含量陽性檢出率〔71.42%(50例)、48.57%(34例)、21.42%(15例)與對照組〔21.42%(15例)、11.67%(8例)、5.00%(4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687、0.893、0.640,均P<0.05),第10天〔10例(17.14%)vs 4例(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39,P>0.05);兩組第3、5、10天與第1天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PCT含量診斷COPD靈敏度及特異度的ROC曲線 PCT含量診斷COPD靈敏度較高,達90%,特異度為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圖1。

圖1 PCT含量診斷COPD的ROC曲線
呼吸道病原菌是引發COPD的主要影響因素,與非感染性COPD發病癥狀極為相似,因此兩種疾病在治療上完全不同〔4,5〕。細菌感染性COPD檢查需采用精準儀器,但時間較長,容易耽誤患者病情,引發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因此臨床尋找較高靈敏診斷COPD的方法已成為學者關注的問題〔6,7〕。機體中PCT的產生通常會受到病原菌毒素和體內炎癥因子的影響,當機體受到不同程度細菌感染后,無論機體的免疫情況如何或有無顯著的臨床癥狀(除甲狀腺外),其他組織中的巨噬及單核細胞會產生大量PCT。研究發現,在機體發生炎癥反應3 h內,血液中PCT含量即發生明顯變化,其半衰期為24 h左右,因此PCT含量的變化可以作為機體細菌感染情況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顯示,PCT在血液中的含量隨著COPD病情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癥狀恢復后,其含量也會下降。研究發現,PCT在血液中作為次級炎癥因子存在,一定情況下會參與肺部器官的炎癥反應過程〔8〕。也有研究發現PCT可以對體內前列腺素及血栓烷的合成產生阻礙作用;PCT還可以對其他炎癥因子誘導合成的一氧化氮產生一定抑制作用〔9,10〕。另外,本研究結果發現PCT含量診斷COPD靈敏度可達90%,特異度為100%。綜上,COPD患者血液中的PCT含量可有效分辨出感染性COPD及非感染性COPD的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