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玉婷(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安徽省民營企業的品牌建設穩步推進,民營企業注重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背景下,民營企業主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深化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優化企業轉型升級方式。
安徽省民營企業注重自有商標產品建設,國內商標和國外商標有效注冊數量穩步提升。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自有商標產品收入較上年有明顯增加。據調查統計,上規模民營企業中填報擁有自有商標產品收入的企業為279 家,占比57.76%。自有商標產品收入占填報企業總收入比重為89.17%,自有商標產品收入占上規模企業總收入的比重為51.22%,占比均比上年上升。
安徽省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專利申請數量持續增加。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的新產品(新服務)或采用新工藝對銷售收入的貢獻力度明顯提升。據統計, 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52.38%的企業獲得新產品(新服務)或采用新工藝帶來的收入,企業占比較上年增加了5.59 個百分點。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營收總額比重達到48.06%,比上年上升了7.01 個百分點,創五年來新高。
安徽省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并在企業的創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017年,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275 家填報了研發費用,合計142.44 億元,戶均5180 萬元,比上年提高了31.14%,為五年來最高。從研發費用的支出方面看,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的研發方向主要是“工藝或流程改進”和“新材料或新技術開發”,分別占比80.99%和58.95%,比上年均有提升。
自主開發與研制一直是安徽省民營企業關鍵技術的最主要來源。據調查統計,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78.48%的企業關鍵技術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高于上年3.40 個百分點;其次是產學研合作,占比54.59%。引進人才和引進技術分別占比51.71%和41.21%。其中,引進人才占比增長最多,上升5.06 個百分點,且從2014年到2017年,均保持增長態勢。可見,引進人才作為企業關鍵技術來源之一,越來越受重視。
安徽省民營企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202 家企業填報企業本體及其下屬公司被省級以上科技管理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共計318家;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有7 家,國家工程實驗室有4 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有22 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6 家,行業重點實驗室有12 家,總體數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長。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有74 家企業設立博士后流動站,比上年增加19 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推進,民營企業在面對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不斷深化融合發展模式。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企業有277 家,占比73.87%,比上年增加1.33 個百分點。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最主要的方式為智能化生產,占比61.01%,比上年上升8.9 個百分點;其次是網絡化協同創新,占比40.79%,上升4.17 個百分點。產品智能化和個性化定制占比也均有所上升,分別為24.55%和23.47%。安徽省民營企業注重網絡營銷模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通過電子商務取得的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占比28.78%,比上年增加1.23 個百分點。
安徽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態勢雖然良好,但仍然存在技術和產品創新不足、創新資金和創新人才缺乏以及產學研合作不充分等主要問題。
2017年,安徽省民營企業研發力度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仍顯不足,造成企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不強。很多民營企業沒有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基礎技術研究和原發性創新技術不足,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企業的研發支出看,最主要的研發方向仍然是“工藝或流程改進”,占比80.99%,其次是新材料或新技術開發,占比58.95%,而民營企業在基礎技術研究方面的研發投入較低。從企業創新主要方面看,技術創新仍是企業創新的最主要方面,但是占比從2015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產品創新占比由原來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占比上升。
資金短缺和人才不足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安徽省民營企業融資較困難,從2017年企業的成本負擔看,融資成本是繼原材料成本、工資成本和繳稅負擔之后,排在第四位的企業負擔影響因素,占比為48.10%。同時,民營企業用于研發的資金投入也不足。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的研發強度為1.45%,相對較低。據調查統計,33.82%的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小于2%,研發投入占比達到5%以上的企業僅為23 家,占比為8.36%。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民營企業的創新受到了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但是,政府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扶持是遠遠不足的。
引進人才是安徽省民營企業關鍵技術的重要來源。從研發人員的比重看,安徽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人才缺乏,導致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據調查統計,2017年,安徽省上規模民營企業中研發人員占企業工人數的比重在5%以下企業有95 家,占比28.88%。此外,高端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也會使得企業在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上跟不上市場的步伐。
調研數據顯示,2017年,安徽省有262 家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開展合作,占比70.05%,但與上年相比,下降了4.49 個百分點。合作的形式主要有開展項目合作,占比83.70%,比上年上升19.09%;共建研發機構,占比25.11%;共建學科專業,占比3.96%;其它占比11.89%。從企業開展合作的結果看,合作企業都認為有作用,其中,作用很大的占比達81.39%,比上年上升5.58 個百分點。可見,雖然開展合作的企業占比下降,但企業認為仍然需要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并且認識到產學研合作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阻礙,存在信息不暢等問題,造成了產學研合作的不足。

創新型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一方面,安徽省應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健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為高技術人才提供好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政府應加強人才的流動引導,鼓勵科技人員到民營企業工作,為民營企業營造平等公平的社會就業環境。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應積極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所提供的技術人才儲備和培訓,加強創新人才的內部培養,重視企業人才的培訓,并培養出技術能力強、數量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
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要從體制機制上加以改進完善,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建立直接和間接融資的民營企業融資體系。一是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提高民營企業貸款比例和額度,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功能。二是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創新企業直接融資方式,緩解企業融資困難。三是加大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力度,讓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民營企業要及時關注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動態,積極申請創新補貼。
民營企業應根據創新項目的實際需要,與科研院所、高校和技術服務機構等合作,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技術互補,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風險。加強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民營企業整合各種創新要素,進行長期穩定的戰略性、制度化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力發展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技術交易公司以及各種類型的企業孵化器等社會化服務機構,降低企業搜索信息成本,形成有利于創新成果應用和產業化的網絡體系。
加強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進一步推進企業自主品牌的創建、培育、經營和保護。更新民營企業經營和管理理念,建立具有現代科學知識和企業經營理念、勇于開拓創新的企業家團隊,走科學管理轉型升級之路。提升民營企業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企業管理制度約束機制,推動民營企業管理制度與管理方法的創新,注重企業創新文化的建設和團隊精神建設。
近年來,國家和安徽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應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及時向民營企業傳遞相關新政策和新動態,向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指導等信息服務,并建立政策的落實反饋機制。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切實維護好企業的合法權益,健全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