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子辰(安徽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也提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科普基地作為承擔科普任務的重要載體,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加強地區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對安徽省科普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外省科普基地認定及評價工作經驗,針對不同類別的基地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標準,以期為相關科技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安徽省級科普基地是由省科技廳牽頭開展認定的,獨立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與服務的組織機構,是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科普活動的平臺,具有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功能,在全省科普領域具有示范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
安徽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工作開展較早,最初是為了落實2003年財政部等五部門《關于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55 號)精神,安徽省科技廳等七部門聯合以“皖科策〔2004〕54 號”文轉發了《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印發〈科普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辦法〉的通知》。2004年,安徽省認定了皖南國家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第一批4 家省級科普基地。經認定的省級科普基地可持認定批準文件等證明材料向稅務部門申請門票收入免征營業稅、進口科普影視作品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雖然安徽省科普基地認定工作開展較早,但發展緩慢,至今僅認定不到10 家。據了解,安徽省科技廳計劃將科普基地認定和評價工作納入《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中,對優秀的省級科普基地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但是目前省內還沒有省級科普基地認定辦法及相應的評價體系。
四川省十分重視省級科普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四川省科技廳自2007年開始聯合省委宣傳部、省科協開展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工作,并于2015年印發《關于加強四川省省級科普基地建設的意見》(川科發普〔2015〕2 號)。2017年,四川省已有運行良好的省級科普基地125 個。125 個基地基本覆蓋了全省21 個市(州),涵蓋了工業技術、生物農業、文化旅游、衛生健康、生態環保等領域,展教面積約3000 萬平方米,科普專職講解員4000 余名,年度科普經費總投入約2 億元,年度參觀人數達到2500 萬人次[1]。截至2018年,四川省已認定了10 批共139 家省級科普基地。
四川省級科普基地分為5 類: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科普場館;科研機構、高校院所、企業的實驗室、展覽館等有條件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所;農業科技園區與科技種植養殖示范區;動植物園、地質公園等具有科普展示功能的公共場所;其他對公眾開放的科普展示機構場所或設施。
四川省級科普基地對基本設施、管理制度和科普活動開展均有明確的要求。一是在基本設施條件方面,申報省級科普基地的單位需具有500 平方米以上的配備一定科普設施和器材的固定場所、具有明確的科普主題并長期開展科普活動、具有專業的科普講解員等;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求基地有健全的規章制度、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有合理的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有穩定的經費保障;三是在科普活動方面,要求基地能夠積極參與省市區的重大科普活動,如“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并且全年向公眾開放時間不得少于100 天,同時應在法定節假日或科普開放日中對青少年有不少于20 天的免費優惠開放時間。
四川省科技廳組織專家評審會,通過審查基地申報材料結合現場考察的方式,最終評定出符合條件的基地,授予其“四川省科普基地”稱號。特別值得借鑒的是,四川省對省級科普基地每兩年會進行一次考核,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基地會撤銷其省級基地稱號并停止其享受優惠政策。
河北省于2009年出臺了《河北省省級科普基地認定辦法》(冀科政〔2009〕20 號),并于2010年首次開展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工作,認定了河北省科學技術館等21 家省級科普基地,分為場館、非場館、傳播媒體、研發創作4 類。
2019年5 月,河北省科技廳印發《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冀科政規〔2019〕1 號),重新劃分科普基地類別為綜合場館、專題特色、科研基地、公共服務、信息傳媒5 類。重新劃分的5 類基地在功能對應上更加明確,基地在申報時也更容易根據實際情況對應所屬類別。各類基地需具備的條件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如綜合場館類基地全年對公眾開放的天數由200 天增至240 天,專題特色類和科研基地類基地的展示面積由100 平方米增加至300 平方米等。
在管理與監督方面,河北省針對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制定了“常年申報、定期評審、統一認定、分類指導、定期評估、動態調整”的管理機制,每3年對基地進行評估,將其劃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3 個等級,對優秀的基地優先列入支持范圍,對合格的基地給予指導意見,對不合格的基地取消其省級基地資格。
在服務與支持方面,河北省科技廳定期組織專家對各類科普基地開展服務,建立省級科普資源共享平臺,并定期組織開展科普工作培訓,提高科普管理和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通過認定的省級科普示范基地還能夠享受國家科普稅收優惠政策。
安徽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及評價體系的設計目的是提供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客觀合理的指標體系,用于認定和評價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安徽省科普基地。
針對科普基地的不同功能,在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結合全省科普產業現狀,可將安徽省科普基地劃分為科普場館類、科研基地類、專題科普類、信息傳媒類4類。其中,科普場館類是指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具有豐富的科學展示和互動資源的綜合性或專業類場館;科研基地類是指面向公眾開放的,依托各類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建立的科學研究基地;專題科普類是指以某一特定科技領域為主題,具有豐富的科普資源和科普功能的特色展廳、設施或場所;信息傳媒類是指以廣播電視媒體、印刷品、網絡平臺為載體,具有前沿的、豐富的科普資源和普及手段的主流媒體或專業機構。

建立安徽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及評價體系的原則在于科學、客觀、全面、準確地對省內科普基地進行評價,依托專家評審,對基地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科普活動、科普服務及創新能力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評。評價結果不應該是簡單的“通過”或“不通過”,而是給予“優秀”“合格”“不合格”分等次的描述,同時對于“合格”“不合格”的基地,專家應提出整改建議,助其改進。
根據安徽省科普基地的特點與現狀,認定與評價省級科普基地的標準應當能夠充分體現各類基地的能力與特征,對不同類別的基地,考慮其場地規模、科普活動質量、行業背景和功能,在指標的設計上應當體現其特殊性,區別評估重點。參考外省省級科普基地認定及評價工作經驗,安徽省級科普基地的評價指標可設為活動成效(60 分)、運行管理(20 分)、創新績效(10 分)、現場得分(10 分)4 項[2]。
“活動成效”指標分值占比為60%,評價標準根據不同基地類別各有不同:科普場館類應重點考查展覽展示能力和接待能力,依據其獨立科普展館面積(500 平方米以上)、科普展品件數、年接待公眾參觀的人次、年開放天數(不得少于240 天)、自主策劃或參加相關部門科普活動的次數、場館服務設施完善程度等進行評價;科研基地類依據其可供公眾參觀學習的實驗設備數量、科普活動室等活動場所面積(100 平方米以上)、展示的科學研究或創新成果的先進性、舉辦科普活動次數、年開放天數(不得少于100 天)等進行評價;專題科普類依據其園區、生產線等與主題相關的配套科普設施的建立、獨立的科普活動場地或展廳面積(300 平方米以上)、年參觀人次、年開放天數、舉辦科普活動次數等進行評價;信息傳媒類依據其出版的科普作品量、從事科普內容制作策劃的專業隊伍建設情況、科普宣傳的展示手段、科普作品閱讀訪問收看情況、持續開發和推出科普產品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運行管理”“創新績效”“現場得分”3 項指標分值總占比為40%,評價標準大致相同。“運行管理”指標依據基地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專兼職科普工作人員數量、科普經費籌集和投入情況、科普工作制度建設情況等進行評價。“創新績效”指標依據基地未來三年的科普工作發展規劃、科普網站系統及新媒體宣傳情況、科普產品開發情況、重大活動開展情況等進行評價。“現場得分”指標由專家根據基地現場情況進行評價。
各類科普基地的功能及開展活動的方式差異性較大,因此設計指標和評價標準不能一概而論。安徽省科技廳在開展科普基地認定的同時,應當定期對基地進行動態評估,對績效考核優秀的基地給予政策獎勵,對合格的基地提供整改意見,對不合格的基地取消其資格和授牌。此外,還應組織專家對各類科普基地開展服務,建立省級科普資源共享平臺,組織開展科普工作培訓,以鼓勵和支持省級科普基地建設,推動安徽省科普產業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