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澤平(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及城市道路條件的升級,快速公交系統越來越被大中型城市采用。國家也通過指導性文件積極推動城市公共交通事業,明確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帶動了城市快速公交系統(BRT)的應用。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快速公交系統已經由單純的大容量公交發展為一種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交運營模式,成為市民優先選擇的快捷、舒適、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
作為城市公交的一類車型,未來BRT 車輛應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1]方面著重發展,以滿足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適、更高效的要求。
根據目前快速公交系統運行車輛統計數據分析顯示,新能源車輛所占比重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BRT 車輛運行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專用路權,平均運行速度高;行駛路況和道路條件優;基礎設施和配套實施齊備;車輛配置定位高。
基于以上車輛特點,BRT 車輛更易進行車輛電動化的推廣[2],并根據基礎設施投入狀況采用純電驅動、快充驅動、雙源動力、燃料電池驅動等多種形式車輛。在BRT車電動化發展道路上,應著重在提高續駛里程、采用快充技術和雙源驅動技術方面進步和發展;同時提高電動車輛耐高溫、高寒、高濕等性能,增強BRT 車輛的環境適應性;解決電動車輛的動力電池平衡問題、安全問題,提高整車控制系統的效率。
隨著客車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智能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許多新技術在客車上得到應用,將這些新技術整合到BRT 車輛以及快速公交系統上是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在汽車安全技術上從識別、預測到預防的環節,提高汽車安全性,避免事故的發生[3]。BRT 車輛未來在智能化方面主要發展方向如下: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BRT 車輛擁有專用路權,設施配套齊備,可逐步實現BRT 車輛的進站、靠站的智能輔助駕駛,專用道路上實現2 級或3 級自動駕駛。
車輛碰撞預警系統——主要實現BRT 車輛的車距監測、追尾預警、碰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等行駛安全預警功能。
駕駛員行為識別系統——主要針對駕駛員的疲勞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如出現駕駛員瞌睡、打哈欠、視線脫離駕駛前方及其他影響駕駛安全的行為時,進行預警提示,并將報警狀態發生的時間、地點、視頻等信息傳輸至管理后臺。
行人及非機動車碰撞預警——主要針對進入行車道的行人以及非機動車輛進行預警,提升對行人及非機動車輛的保護。
360 度環視系統——主要為BRT 車輛提供直觀的輔助駕駛圖像信息,讓駕駛員清楚查看車輛周邊是否存在障礙物,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快速逃生系統——主要應對BRT 車輛乘員多、運量大的情況,可在危險狀況下手動和自動打開逃生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逃生效率。如自動破窗、自動安全出口、乘客門自動開啟等新技術。
智能安全預警系統——主要實現乘客攜帶易燃、易爆等揮發性物質的監測和預警,避免人為事故的發生,可實現車輛危險狀況時的自動報警、自動定位等功能。
智能乘客門系統——設置車輛左、右雙側乘客門,可根據站臺設置智能實現雙邊乘客門的開啟、關閉、互鎖等功能。
基于實時路況、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使BRT 車輛在道路上運行時,能對車輛有實時監控和管理;充分利用網絡和大數據,通過車載設備的數據監測,為車輛調度和運營管理提供數據,使車與車、車與基站、車與行人之間能夠相互通信;方便乘客通過手機實時查看車輛到站信息,提升出行效率;車輛WIFI 全覆蓋,優化乘客體驗。
對于城市客車,整車技術的進步離不開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推進,深入合作和開放共享是車輛新核心技術開發的主要推動力。智能化、網聯化汽車一定是跨界新融合的發展模式,尤其是汽車電子技術方面更是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努力,集中力量突破關鍵環節。跨界合作,平臺互通,系統互聯,鼓勵各類要素資源積聚開放共享,提高配置效率,以智能計算平臺為核心,帶動車載計算芯片、高精度傳感器、激光雷達、智能控制器與執行器、車載操作系統、5G 通信領域的發展,構建BRT 車輛產業生態,創建一個共享化的技術發展平臺。
除上述未來汽車新四化外,BRT 車輛還有其他發面的新技術,如車輛輕量化。可通過新材料、新工藝實現車身輕量化;也可通過零部件的新材料、集成技術等實現零部件的輕量化。在道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開發長度更長的BRT 車輛,鉸接系統和驅動系統是亟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快速公交系統技術的研究及其在車輛上的推廣,旨在保障快速公交系統BRT 車輛的安全、節能、智能,推動BRT 的發展,還可以將此類技術推廣應用到整個公交系統運行車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