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芹
步入21世紀以來,我國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并把低碳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在政府工作中予以實施。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旨目標。河南省地處中原,既是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沒有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且由于存在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以往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成為勞動力輸出大省,產業結構級次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在新常態下河南省如何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提高1億人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中部地區的復興和崛起,筆者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般說來,綠色發展就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約束的條件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和諧、人民幸福感持續提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論述了“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是引領新常態的行動指南,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個方面的內涵,其中的共享理念對于人口眾多的地區來說則更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要義。新常態給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不僅表現在對人口大省帶來的人的發展機遇,更表現在產業更新、環境質量的回歸,表現在環境與人口、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城鄉協同發展。
首先是人的發展新機遇。新常態強調人的發展,并創造更公平的教育機制和創業機制,營造更廣泛的財富增長空間。對于人口大省河南省來說,以前的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將更多的被回鄉創業所替代,留住人才對于減緩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是產業級次提升機遇。產業級次提升的過程中會有粗放經營的過渡問題,新常態下對產業的規制會更加合理,新的工業園區、經濟區規劃以及生產力布局等都會符合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的要求,從而對產業更新有一個質的改變,為后續經濟發展帶來持久的提升。最后是環境與經濟的和諧回歸機遇。功利主義經濟增長造成資源耗損、環境破壞,片面追求效率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并最終損害經濟的長久發展,而這些都將在新常態下得到改變。根據國家戰略規劃大方向,河南省“十三五”規劃對社會發展目標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民生福祉、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并重,體現了新常態下引領社會經濟轉型的政策導向。
在新常態下,河南省綠色轉型面臨著諸多的制約和挑戰,主要有:由地理區位決定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制約和挑戰,人口發展基數問題,長期以來的城鄉差距問題,產業級次問題,新常態道德建設的社會經濟基礎改變問題等。
首先,地理區位特征決定的資源環境制約和挑戰是河南省面臨的剛性約束。第一,森林資源比較匱乏。河南省地處內陸,歷史上長期的農業耕作使得廣大平原地區的原始森林早已消失殆盡,根據《2018年河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由河南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18年年底河南省森林覆蓋率為24.9%,比2008年的16.2%提高了8.7個百分點,已經是一個顯著的成績了,但仍遠遠低于福建等南方地區50%~60%的森林覆蓋率。第二,水資源比較匱乏。河南省雖有黃河、淮河、海河、長江等水系流經,但受比較干旱的內陸氣候和降水量的制約,地表水和地下水仍屬匱乏之列,近年來南水北調工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第三,礦藏資源的有限利用問題。河南省地域廣大,有豐富的礦藏,部分礦藏如鉬礦、珍珠巖、天然堿等儲量居國內首位,根據《河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所有的礦藏使用必須首先考慮“高效利用”問題,且當前國家的礦藏利用戰略是“保護和利用”,因此這些礦藏資源并不能作為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力。
其次,河南省人口發展的基數問題由來已久。由于廣袤的平原地區適于發展農業耕作,河南省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省,在工業化時代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農業人口轉移壓力和城鄉差距問題。龐大的人口基數使得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并不能很快控制人口規模,而且還帶來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城鄉差距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遺留難題,而這一難題的破解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創新,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再次,在產業級次方面,河南省與發達地區相比處于中下游水平,承接產業區位轉移的優勢是低廉的土地使用價格和勞動力價格,而土地正是資源約束之一,勞動要素收入提高也是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宗旨之一,所以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夠維持長久的產業級次提升需求。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綠色轉型的另一個困境就是如何對待高收益但高污染的產業承接問題,出于迫切提高經濟收入的需要,一些地區承接了這類產業。在實際操作中,收益提高和污染治理會有時滯,從而帶來兩難困境。
最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對法治社會的補充和保障,但新常態下的道德建設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即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新常態的經濟背景是精準扶貧、消除貧困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這和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形成的相對貧困的農業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因而新常態下的道德建設不僅僅是繼承和發揚的問題,需要更多風俗、文化的創新。比如怎樣從“勤儉持家”轉變為“低碳生活”,尤其是當低碳方式可能帶來相對的“浪費”和“不便”的時候,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環保購物袋比一般的塑料袋要貴,選擇前者需要“多花錢”。
根據新常態下河南省綠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以及實現綠色轉型的挑戰和制約,本文給出河南省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總體路徑設計:創新驅動和道德建設并重,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硬軟兩個方面,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的和諧統一,即創新和道德建設是兩個基本動力源。
創新是硬作為,通過創新驅動促進產業綠色轉型,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道德建設是軟能力,二者的結合并駕齊驅促使法律法規的健全和順利實施,以共同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時,將創新驅動和法律法規建設作用于綠色網絡空間建設和利用,發展綠色園區經濟,從空間上縮短地域和城鄉之間的距離,促進城鄉之間、地域之間趨同發展,并配合新常態文化創新,建設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
要順利實現所設計的總體路徑,需要完成如下任務:即創新的綠色化任務、人口發展和道德建設的綠色轉型任務、網絡空間和園區經濟建設的綠色化任務、城鄉協同發展任務和綠色生態空間的全面建設任務。創新的綠色化就是創新圍繞節能、環保、自然和諧的主題展開突破。人口發展和道德建設的綠色化具體來說就是注重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還要注重品格和道德文化素養,表現在教育機制上就是持續擴大各類教育的覆蓋面,提高對人才的綜合測評能力。網絡空間綠色化建設使得網絡成為更為安全有效的交流和交易方式,并直接服務于園區經濟建設,突破地域、城鄉限制,以達到共享和協同發展的目的。城鄉協同發展和綠色生態空間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合理地規劃生產生活布局,使城市鄉村和森林、草地、濕地、水流和諧并存是生態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省環境與人口、經濟綠色發展問題研究”(18240041057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