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書勛
自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與發展,使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迎來新的春天,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環境大為改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發展日益規范。但從總體來看,其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制約因素,其中融資渠道不暢是最為突出的問題。如何打破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瓶頸,逐步改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環境,增強其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已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環境不容樂觀
1.貸款難。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由于其季節性強,產品相對集中,為保證常年性加工,必須在短時間內收購足量的農產品原料,然而卻常常因為貸不到較大的流動資金而阻礙其發展。
2.擔保難。農民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資產的表現形態是花木、果園、牲畜等,這些資產往往不符合金融機構規定貸款抵押物的標準,而作為不動產的土地在開展擔保的操作層面上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很難開展貸款擔保業務,從而難以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要求。
3.保險難。與其他商業險種相比,農業保險具有低保額、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點,加之農業保險參保對象復雜,規模小、分布散,收入低、保費低,承保標的又都是活物,保險公司也缺乏農業保險理賠的專業人才和網絡程序,鑒定難度大等問題,使得保險公司對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以獲得金融支持的原因
1.金融服務體制不暢。近年來,大多數商業銀行逐步將營業網點撤出農村市場,農村金融信貸市場僅剩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金融部門為了防范信貸風險,提高經營效益,普遍收縮了農村信貸戰線,貸款的審批權限逐步上收,傾向于實施保二、三產業的“大戶”,貸款逐步向少數大戶和優質客戶集中的銀行信貸策略,形成了農村資金“倒流”現象。
2.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內部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現階段基本沒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資產,同時,由于農業經營風險較高,而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風險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難以達到金融機構信用擔保支持的條件,導致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怕貸”“惜貸”。
3.信貸主體資格不實。盡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合法的市場主體資格,可以作為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承貸主體,但從目前看來,這一規定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主體資格,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并不認可。
(一)進一步加強金融產品創新
一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靈活的貸款方式,重點推行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問題。二是各涉農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貸款抵(質)押品范圍,有效解決其擔保難問題。三是積極探索農業保險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延伸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加快推進種養業保險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盡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
(二)增大信貸資金投入
一是各金融機構要用足用好各級政府在農村扶貧、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財政貼息優惠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總量。二是開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對經營效益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在各種貼息貸款項目和小額貸款上給予傾斜。三是激活民間投資,組建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政府應在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的同時,適度放松農村金融的市場準入條件,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投入。
(三)強化配套服務功能
一是要在確保符合風險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級授權授信制度,優化信貸流程,簡化貸款審批手續,對符合條件且在授信額度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員貸款建立“貸款綠色通道”,提高辦貸效率。二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要適當調整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信貸政策,改善農村網點布局,擴大對鄉鎮營業網點的授權授信,完善服務功能,突出支持重點。三是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要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社員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科技服務和理財服務。
(四)逐步建立貸款風險分擔機制
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治理機構,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的信心。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信貸專項擔保基金,把符合政策規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金融信貸擔保支持的對象,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