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
【摘 要】中醫基礎理論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體質學說,體質學說主要是針對人類生命活動的描述,主要內容是總結人類在長期的生命歷程中在生理、心理以及形態上的綜合表現。體質學說在我國的發展較為久遠,最先開始于西漢時期,當時該門學說還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在中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體質學說也不斷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中醫兒科臨床中體質學說的應用情況,目的是依靠體質學說指導中醫兒科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體質學說;中醫兒科;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9-0017-01
體質學說主要是針對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關系的描述。中醫對體質學說的研究較為久遠,《黃帝內經》中就對體質有了一定論述,里面大體內容是這樣描述的,診治患者時首先需要觀察他外在形體胖瘦特點,根據患者的胖瘦情況判斷機體氣機的虛實,實則瀉虛則補,由此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小兒體質與成人體質存在明顯的不同,正是由于小兒體質特點的特殊性決定了小兒更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襲。因此加強對體質學說的研究指導兒科臨床疾病的診治是非常必要的。
易變性、不足性以及可塑性是小兒體質呈現出來的明顯特點。小兒臟腑功能還未發展完善,稚陰稚陽的體質呈現出小兒體質不足性的性特點。此種體質類型的小兒更容易遭受外界病邪的侵襲,在機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抵抗病邪的能力較差,因而會導致疾病的產生。易變性是指,小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小兒機體各個功能正是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一旦遭受病邪入侵后,疾病發上發展速度較快。此時在用藥上要多加注意,根據小兒體質特點選擇合適的藥物劑量,以免用藥不慎影響小兒正常體質。小兒階段的體質有較強的可塑性,該時期加強對小兒的干預,指導小兒養成健康的生活和作息習慣,有助于幫助小兒塑造健康的體質,對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重要意義[2]。
2.1疾病易感性與小兒體質的關系
機體在邪氣較盛的情況下,體內的正氣必然是虛弱的。反之,在機體正氣充足的情況下,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因而人體也難以致病。小兒體質虛弱,機體內正氣嚴重虧損,此時容易引發相應的疾病。加上小兒稚陰稚陽體質特點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不足性,所謂體質不足性就是指小兒更容易比成人患病。據大量臨床實踐證實,若不同的小兒在遭受相同致病因素的刺激下,由于自身體質差異性的影響,患兒日后的患病表現也存在明顯不同。并且也發現有些患兒更容易遭受某些疾病的影響,他們對特定的一些疾病存在易感性。比如,據趙霞學者而研究,不均衡體質是哮喘患兒常見的體質特點,其中在100例哮喘患兒中,80%的患者屬于脾腎質體質。林湘萍學者研究發現,體質正常的嬰兒不容易發生反復性的感染,而氣陰兩虛質、陰虛質、內熱質體質更容易感染疾病。可見不同體質類型的小兒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呈現出來的耐受性、反應性、以及親和性都存在明顯的不同[3]。
2.2疾病證型與小兒體質的關系
在某一階段疾病病理變化的本質稱為證。疾病的發生發展與體質有直接關系,屬于內在性的因素。體質與證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即便是機體受到來自相同因素的刺激,在體質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證也不一樣。在體質學說體質病機學中有“質化”的說法,主要是若機體呈現出來的體質為病理性體質,則小兒一旦受到來自外邪的侵襲,就會在短時間內產生病理變化。病勢和質勢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臨床上所說的“證”。據龔氏認為證與體質有密切的關系,體質是證形成的基礎,體質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證也不一樣。因此該名學者認為證的形成與體質分不開,體質是證產生的物質基礎。基于此,在中醫兒科治療中科結合患兒體質的特點,把握患兒臨床證的本質,在明確證的基礎下,可將中醫辨證的水平提升。除了體質影響證的變化外,邪也同樣影響證的變化。因此加強對小兒體質的研究,可把握證候的發生發展趨勢[4]。
2.3疾病防治與小兒體質的關系
治未病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內容。既病防變和未病先防是治未病重要的組成部分。針對小兒體質特點對疾病易感性了解的基礎上,可針對小兒疾病發生之前的體質異常表現,判斷疾病和體質之間的關系。這樣可指導患兒家屬協助患兒建立起正常的飲食起居,強化身體鍛煉,增強小兒精氣神,也可以依靠藥物進行干預調節,確保小兒體質處于正常狀態。在固攝機體正氣的基礎下,提高機體抵抗外邪的能力。體質也影響疾病日后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治療方案。比如小兒體質較為健壯,機體內正氣較盛,患兒即便患病,病情發展的不至于較快。此時若對患兒體質多加干預,可增強小兒抗御病邪的能力。反之,小兒體質偏弱,機體內正氣不足,小兒抗御病邪的能力較差,一旦遭受病邪,疾病將很快發展,嚴重者出現重癥,危機患兒生命。并且體質較弱的患兒在疾病康復期,恢復較為緩慢,出現病程遷移的情況。既病防變主要是針對疾病的本質,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切入疾病病機的基礎下,將治療效果增強,強化患兒體質,預防疾病的復發。既病防變中可依據小兒體質特點,確定處方用量。比如針對風寒感冒的患兒,依據體質的不同采取的治療方劑也不同。陽虛體質者要采用溫陽驅寒法,陰虛體質者要采用從陽化熱法,使用清利作用的藥物。用量劑量上,體質較強的患兒耐受性較強,藥量可適當增加,體質較弱的患兒耐受性較差,藥量加減易緩慢。由此可見加強對小兒體質的調理是非常重要的,可在增強小兒體質的基礎下,增強小兒抗病邪的能力,起到疾病預防的作用[5]。
綜上所述,體質學說主要是根據人類自身生理、病例特點,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小兒體質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強對小兒體質學說的分析,可指導兒科疾病的臨床診治,體質學說在預防、診療小兒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栩.體質學說在中醫兒科臨床的運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4):183,187.
[2]楊立娜.論體質學說在中醫兒科臨床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6):329.
[3]馬保德,郭欽源.在中醫兒科臨床中體質學說的應用[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8,(10):155-156.
[4]王群,楊蘭萍,余湘云.體質學說在中醫兒科臨床的應用[J].中國處方藥,2018,16(2):109-110.
[5]盧暉.淺談體質學說在中醫兒科臨床的應用[J].養生保健指南,2018,(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