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昱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活動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從“欒川人”到“許昌人”再到裴李崗遺址等,境內所擁有的序列完整并豐富的古文化遺址,證實了河南的人居歷史之悠久,記載著中原文明從孕育、誕生到發展、輝煌的歷程。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河南鄉村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防護性設施等鄉土建筑類型豐富并凸顯了不同的地域特色,集中原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審美情趣等精華于一體,是物化了的中原文明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風土人情。
伴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和都市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村落及其內重要的物質遺產——鄉土建筑已經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都市人群寄托鄉愁、“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需求的重要載體,對鄉土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基礎性研究內容,探尋保護與延續鄉土建筑生命的有效方法與途徑迫在眉睫。
由于獨特的氣候分界區位、地貌分界區位、建材資源、經濟形態的不同,河南的鄉土建筑呈現出外省罕見的多類型共存于一省的特點:
一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構建筑在河南區域都有分布。中國氣候分界線橫貫豫南,此線不但是南北的經濟作物類型分界線,也是中國兩大木構建筑體系的分界線。中國氣候分界線以北地區,為抬梁式木構建筑為主分布區域,其建筑厚重沉穩,代表著中國北方木構建筑體系;以南地區,為穿斗式木構建筑分布區域,其建筑輕盈秀巧,代表著中國南方木構建筑體系。
二是數量和類型較多的生土建筑為研究中國窯洞的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河南中部向西至三門峽區域,是中國生土建筑——窯洞分布的東端,也是靠崖窯到地坑窯的過渡分布區域。這些生土建筑低能耗、低成本,并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被后來的研究者稱為“綠色建筑”。其中,三門峽陜州區為地坑院較早的發源地和持續傳承地區,“廟上村地坑窯院”“地坑院營造技藝”分別被國務院、原文化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中國稀有、河南省唯一的建筑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家有關部門列入擬與晉、陜、甘三省共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窯洞營造技藝”項目計劃。
三是 “南太行建筑類型”的鄉土建筑建材精良,構造完善。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國著名的“南太行建筑類型”的分布地域,保存有大量融合了河南、山西木構建筑特點的鄉土建筑,是河南省傳統木構建筑的精品。以磚、石、土等材料砌墻體的鄉土建筑,可分為磚木、石木以及幾種建筑材料混合構筑的結構形式。這些建造精美的鄉土建筑無論是從構造方式上,亦或是從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都各有獨到之處。
四是石構民居為河南鄉土建筑的一支奇葩。河南從北到南的山區,石材資源豐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材資源,根據不同的地形和功能需求,依山就勢地建起了一處又一處擁有獨特建筑風貌的石頭村落。這些幾百年來利用石頭建造的鄉土建筑較為堅固、造型豐富、風貌獨特,在選石、開采、運輸、備料、壘砌等經驗方面已經十分成熟,營造技術也較為精湛,為河南石構鄉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一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對傳統村落就開始展開一些保護措施。以 2003年“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工作為開端,至今已有16年。從2012年至今已經公布了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和五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在陸續完成評審的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中,針對鄉土建筑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并實施完成了一些維修保護工程。
二是河南鄉村聚落中大量有價值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防護性設施等鄉土建筑陸續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僅宅地民居類就有270余處。文物部門對這些價值較高的鄉土建筑逐步實施專業性的維修保護措施,在維修方案的制定方面注重對“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保護,最大限度地執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以保護鄉土建筑的價值。
三是目前在保護與利用鄉土建筑中,有些為求創造較高的經濟利潤,對鄉村短時經濟發展與旅游建設較為重視,對傳統歷史文化挖掘與研討較為缺失;有的地方政府和鄉土建筑擁有者對建筑保護與修繕方面知識匱乏,人為改造過多而喪失了地域特色,忽略了文化基因的保護和傳承。
四是民居類鄉土建筑存在居住和使用功能上同現代生活上的差距,特別是基礎設施方面不能夠滿足原住居民持續居住生活的需求,造成越來越多的鄉土建筑被廢棄、被肆意改造、被拆除建新。這類現狀對鄉土建筑“活態保護”不利。
五是鄉土建筑的產生同自然環境、區域文化關系密切。目前鄉土建筑與歷史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單體鄉土建筑與整體建筑群之間的關系、鄉土建筑與鄉民生活之間的隱形聯系方面的協調共存尚有較多欠缺和不足,迫切需要探討既能科學保護又能合理利用的策略。
一是河南鄉土建筑因地制宜,同環境密切結合,形成了一個與山地自然環境協調完整的人文生態系統,體現出因地制宜、內外兼融、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
二是河南鄉土建筑用材上就地選取,磚、石、木、坯等多種材料,富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鄉土建筑的結構類型帶有當地地理環境的印記,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習性、生活習慣以及時代特點。
三是河南現存的鄉土建筑折射出建造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居傳統文化。抬梁式和穿斗式兩大建筑體系繼承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筑理論,帶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在中國學術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是比較而言,河南鄉土建筑受地緣、氣候、經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響,其獨特性和多樣性較外省更為明顯,作為鄉居文明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其建造技藝、建筑形態和建筑裝飾等更為多樣復雜,凝聚了中原人的生存智慧、社會倫理和審美意識等傳統文化要素,呈現出厚重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
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從中國主流文化價值、特色價值、學術價值等方面,認識到河南省鄉土建筑的獨特價值。相關主管部門要組織對河南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鄉土建筑的建筑構造、藝術特點、原住民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做好保護傳承基礎工作。
二是統籌安排資金的管理使用,完善經費保障機制。鄉土建筑數量較多,國家層面對鄉土建筑的維修保護資金覆蓋面有限。為了進行全面的有效保護,一方面可以“對上爭取、財政投入”,整體落實保護經費;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社會捐助、招商引資、銀行貸款、個人出資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整合保護資金。通過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鄉土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推進保護項目的科學實施。
三是統一規劃,社會監督。要在區域空間規劃內容的制定上,為鄉土建筑保護與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戰略與方向性指導措施。在政策指導下,依法處理好鄉土建筑保護與城鄉建設、與原住民生活設施水平提高的關系,使鄉土建筑成為省內外游客旅游度假、觀光休閑、領略傳統文化的新去處。
四是加強研究,按類保護。要針對河南省鄉土建筑的價值內涵,對每一種鄉土建筑類型均進行保護性研究,不可偏廢與遺漏,以保證歷史文化內涵的全面性。對已經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鄉土建筑進行掛牌保護、完善名錄保護制度;對其中典型的鄉土建筑,可以建立重點保護研究與展示基地,進行重點培育;對于零散而無法單獨保護的遺存,可以借鑒成功經驗,進行集中保護與展示。
五是尊重文化特色,重視傳統營造技藝的發掘與保護。特色即為價值,要保護鄉土建筑的歷史格局、傳統營造技藝及建筑風貌的真實性,嚴禁按照現代的審美觀對鄉土建筑進行無歷史依據的改造而導致價值受損。河南省區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誕生地,其不同時期的建筑代表著中國不同時期的營造范例。鑒于河南省區域在中國建筑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要高度重視對區域內幾大類型鄉土建筑營造技藝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建立鄉土建筑傳統建造工藝傳承機制、鄉土建筑保護技術指導和管理機制,對其中的代表應及時公布為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六是高度重視 “活態保護”。對能夠代表區域文化特色的鄉土建筑避免出現僅保留建筑、更換原住民的“軀殼式”的“保護”而失去鄉土建筑的精神源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的現象。在保障鄉土建筑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根據鄉土建筑的功能進行合理的空間改造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并賦予建筑更長的使用壽命。要多措并舉,傳承及合理利用好河南省這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河南鄉土建筑集中原傳統文化、建筑技術和藝術、自然資源特點和審美觀念等精華于一體,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發展演變歷史貫穿于數千年中原地區文明化的進程,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鄉土建筑保護和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徑,開展保護及策略研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建議采取“規劃引領、政策調控、部門協作、資本運作、專家介入、村民參與”的工作思路,探索河南鄉土建筑保護的新路子,使華夏文明核心區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實現突破。
(作者單位: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