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法治社會,通常是指法律在全社會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的一種社會狀態。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環境,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建設法治社會離不開人們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于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優良家風傳承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形”與“魂”,其中蘊含的向善性、勸導性價值能夠發揮“軟法”的規范、懲戒和約束功能,可視為國家成文法的重要補充和國家法治的有益補充。
家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最基礎、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國傳統社會高度重視家風家教,“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溫公家訓》《袁氏世范》等備受推崇。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家風家教中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個人從家庭走向社會,家風的影響亦會隨其遠播,成為社會風氣和道德水準整體拔節的力量之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每一個具體的家庭中,家風不僅僅是以家庭理論和家庭美德引導家庭成員從德向善的道德教化口號,還是融入社會道德中規范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是非辨別、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生活在家庭中,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家風的影響和熏陶,言行舉止必定帶有這個家庭家風的特征,自覺不自覺地形成獨特的價值理念、特定的行事風格。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可觸及靈魂并滌蕩心靈,一旦形成和固化,釋放出親情的正能量,其所表現出來的道德約束力,往往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優良家風對個人而言就是一種綜合素質教育,內涵包括人格品質、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風貌、生活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如果一個家庭的家風是健康積極的,充滿了正能量,那么家庭成員在家風的約束和影響下,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也就不會或很少出現違背公序良俗甚至違法犯罪的不良行為。當然,也有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處理不好家庭成員間、家庭生活與工作、家庭與社會的關系,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好逸惡勞、驕奢淫逸、漠視人倫道德、違背公序良俗,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所以,優良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對道德力量和規則的信仰,是一種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匯集的是社會好風氣、正能量。千千萬萬個家庭家風好、子孫后代教育得好,是社會風氣好的基礎。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訓家風,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將家風意識植入內心的價值觀,那么時代的精神就能有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
優良家風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基因,閃爍著中國法治精神的光芒。家風雖然屬于道德文化的范疇,但其倡導的修身齊家、積德行善等,與法治的作用不謀而合。我國傳統社會的家風倡導仁愛、勤儉、誠信、孝順等,這些價值觀是我國諸多法條的思想來源,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價值觀念在不斷發展變化,家風建設的內涵也在與時俱進,民主、平等、和諧、法治、責任、寬容、感恩、獨立、自律等成為家風的重要內容,與法律治理有著共同的基礎價值,都是引領人們崇德向善,追求真、善、美,兩者的根本取向是一致的。因此,良好的家風能夠承擔起守護社會共有核心價值理念的作用,可以彌補法律功能上的不足,讓每個家庭成員在家風的教化下,達到從精神認知層面提升自我道德觀念來約束行為的境界,從源頭上防范和遏制違法犯罪活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人的一生中,最早的教育始于家庭,各種規矩意識的形成必始于家庭教育。好家風都是引人向上、教人為善的。比如,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思想、積極的情感、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認真學習、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為人處事的基本遵循。每個家庭以代代相傳的家風為核心,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教育家庭成員守規矩、講道德、明事理,并以日常生活事務為載體,通過日常的點滴幫助家庭成員養成誠實守信、依法辦事、以理服人等好習慣,久而久之就可潛移默化地使其成為具有法治意識、具有現代法治觀念的合格公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法律這樣的“硬約束”來規范人們的言行,還需要家風這樣的“軟約束”添磚加瓦。
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培養公民守法意識,進而形成一種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價值養成秩序。只有全體社會成員都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養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并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習慣和意識,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于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家風家教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家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最基礎、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通過家庭里長輩們的言傳身教,對晚輩們產生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從而把道德規范、原則傳遞給家庭成員,使家庭成員的行為合乎道德及法律的要求。具體而微的家風家教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中,社會主流思想意識、道德標準、文化認知、價值觀念等,有意無意地會對家庭成員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就會在人的內心深處留有印痕,在很大程度上能約束人們的行為。比如,律己的家風可涵養敬畏之德。所謂律己者,必心中有止,且待之有畏。社會的倫常道德、公序良俗、黨紀國法,皆為心之所止所畏。這就會使人們從思想上、從行動上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家風教化雖不及法律約束剛勁,但其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非常具體,對人們的思想教育可以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一旦形成和固化,釋放出的正能量往往會強化人們的法治意識,使“守規矩”“有敬畏”更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以優良家風培育公民的規范意識,是依法治國從娃娃抓起的具體表現,也是培育公民法治信仰,夯實法治社會思想基礎的重要途徑。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必須從一個個家庭做起,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教育作用,讓家風建設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順接,發揮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每個家庭和每個公民的日常道德行為中,引導公民依法維護權益、自覺履行義務,真正凝聚起全面依法治國的最基本力量,積極推進全民守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轉型引發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家庭作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穩壓器”,小家和則大家興。要讓法治思維進入每個家庭,讓每一個家庭和家庭成員共同努力,積極參與法治社會建設,最基礎的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樹良好家風,發揮良好家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催化劑”作用,以“家風”之柔輔以“法治”之剛,剛柔并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作者單位:中共楚雄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