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華
摘 要:高等院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時代新人的培養工作中承擔著重大責任,必須充分發揮其鑄魂育人的作用。在新的發展時期,提升高等學校思政課程的實效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從創新思政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知和改善教育環境三個層次探討提升思政課程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 思政課程 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非常必要,其鑄魂育人作用不可替代,黨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要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政課,必須在思政課上引導學生自覺融入國家的發展和民族復興之中[1]。
一、高等院校思政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所有高校都必須開設的課程,目的在于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現實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的水平能力和綜合素質。但就當前各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具體情況看,效果并不樂觀。
首先,就學生而言,客觀上教材理論性較強,主觀上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思政理論課教材內容純文字性闡述,不利于引起學生的求知欲。筆者所在班級,大多數理科學生反映:教材內容純文字闡述,且理論性知識的比重較大,在熟悉和復習教材的過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利于學習的開展。就學生而言,對思政課程具有刻板印象,認為該類型課程就是理論性知識的宣講和意識形態的傳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太遠,從直觀感受上產生抵觸心理,不愿意主動參與課程學習中。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及授課的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都需要加以改進和完善。要上好一門理論課程,對于一些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一些年輕教師碩士、博士畢業后開始從事思政理論課教學,面對諸多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成功完成授課任務還需要講解部分基礎性的知識。同時,還面臨一個大難題:如何把教材上的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對于年輕教師,這無疑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沖。同時,在理論知識的授課過程中存在單向的灌輸式教學的問題,以及在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發散及能動性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
最后,受到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和功利化特點,思政課程傳播的主流價值觀念遭受學生的冷遇。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手機成為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一方面網絡科技的發展給學生接收社會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的聲音及觀點帶來便利,另一方面給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帶來負面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相關軟件、網頁接觸到更多新奇的、有趣的、泛功利化的思想觀念,在簡單粗暴的邏輯語境下,反而受到學生的青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沒那么高活躍度的主流價值觀,競爭性顯得較差,自然而然成為“冷板凳”。
二、高等院校思政課程的重要作用
從思政理論課的現狀可見教學成效不理想,但其對學生的鑄魂育人作用不能被其他課程替代。無論是在筑牢學生思想基礎的層面,還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和形成,其作用力不容小覷。對此,我們需要就目前遭遇的困境有目標有步驟地展開革新,從課程內容到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及外在的親和力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高,讓思政課程充分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成為學生思想上的指引,為其成長成才添磚加瓦。
當下我國教育發展呈現趨于大眾化的特點,未來高等教育的普及有跡可循。在此背景下為適應時代潮流,一眾高校紛紛試點改革,更側重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培育,思政理論課程為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和指導方法。思政理論課的開設,使在校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理論素質、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獲得較大的提升,并且在思想層面為高等院校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環。國家始終強調要上好思政課,重要作用不僅僅在于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還在于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指路明燈的作用,為學生指明道路,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家庭興旺奠定人才基礎。
三、加強高等院校思政課程實效性的幾點建議
高等院校思政課程的實效性如何提高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思政課教師探究的問題。要在實際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效果,推動該類型課程長遠發展,需要從學生、教師和社會環境三個層面人手,著力解決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差,教師教學內容單一、手段落后、方法陳舊,以及社會環境具有不良影響等問題[3]。
首先,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課堂教學。從現實教學情況看,部分學生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待公共基礎課的態度不端正,認為這類課程可上可不上,對他們而言上公共基礎課的終極目標就是不掛科。這就要求教師上好開學第一堂課,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態度,讓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自我意識覺醒,明白自己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轉變學習態度。在課程介紹過程中,逐步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刻板印象,讓學生認識到這不僅是一門大學必修的課程,更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涉及學生的三觀養成、理想信念樹立、發展道路選擇、重大難題的應對與解決甚至關于如何從容面對生死的問題。對于教材理論性偏強的現實問題,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導學生將問題帶入教材,并在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熟悉、理解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把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運用教材的理論知識指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盡可能地互動,讓他們理解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突出主體意識,推動形成“你中有你,我中有你”的教學雙主體[2],從而在現實層面上實現真正的互動教學。
其次,從教師層面而言,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能力和素養,另一方面要學習和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改進教師授課的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對于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而言,需要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同時堅持聽課并做好聽課記錄,向經驗老到的優秀教師取經,在他們授課過程中學習有益的經驗,比如對相關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講述,對自己把控不到位的知識點的講解等,不斷化解教學難題。同時,針對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單向的灌輸式教學、單一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問題,需要多管齊下。一是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倡導特色化和個性化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對其他課程而言理論性較強,如果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勢必引起學生的反感。這就需要在授課過程中穿插學生感興趣的點,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從興趣點出發闡釋相應的教學內容。二是利用新興的網絡工具與學生實時互動。除多媒體教學手段外,還要積極利用新興網絡軟件,如藍墨云班課、慕課(MOOC)等與學生開展實時交流和互動,有效利用好課堂時間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三是考核機制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能再延續以往單一的卷面考核標準,需要參考學生的出勤次數、作業完成的程度及課堂參與的程度。部分學生出勤率百分之百、作業每次都上交,但是實際情況是每次都坐教室后排要么睡覺要么玩手機,作業的內容都是參考網絡他人觀點而沒有自己的見解,這類學生就是典型的消極型學生。對他們的考核需要更側重于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不斷提醒他們消極被動地參與課題教學并不能達到教學要求,轉變態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才能通過考核。
最后,改善教學環境,弱化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和泛功利化的特點,在相關問題的認識上學生的答案呈現多樣性和功利性的特點,對學生的發展不利。因此,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需要國家和高等院校加強對有悖于主流價值觀的思想觀點的管控,積極推送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思想觀點,讓學生從細微之處逐漸加強加深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同時,針對思政課程傳播的主流價值觀念遭受學生冷遇的難題,不能一味回避,需要找出問題合理疏導。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手機成為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給學生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要合理利用這個方便的渠道疏導學生的抵觸情緒。學生喜歡新奇的、有趣的、生動的東西,就要改變單一枯燥的形式和內容.積極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漫畫、短視頻等吸引學生關注。再加上任課教師及輔導員的積極引導,使不那么活躍的主流價值觀轉變為學生都在談論的內容,不斷增強其活躍性。還要創造實踐教學的優良環境,不僅要改變以往停留在紙上的教學方式,還要避免實踐教學流于表面,讓學生感興趣有熱情地參與實踐教學,真真切切地感受理論從文字應用到實踐進而轉化為實際,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 .http://www.ce.c n/xwzx/gnsz/szyw/201 903/1 8/t201903 18_3 170109l.shtml,2019.3.18.
[2]李華忠,高校思政課“五維一體”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2).
[3]保紅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