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 農村道德建設 ? 措施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的因素,貧困的形成既有客觀物質因素的限制,也受人們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給予客觀物質的幫扶,更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由農民組成,文明的鄉風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可見,加強農村道德建設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課題。
第一,農村道德建設為構建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農村氛圍提供強大助推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但是也帶來一系列諸如農村人民“等、靠、要”等道德問題,加之在長期自然經濟主導的生產實踐下傳統封建意識在農村地區還有相當保存,表現為缺乏進取、創新、競爭精神和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保守性思維,使農村道德建設內容更加復雜,任務更艱巨等多重原因綜合起來形成農村道德建設的重重困境,更是嚴重阻礙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推進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而農村道德建設直接影響到農村的協調融洽,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乃至影響到黨中央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與施行。
第二,農村道德建設為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堅持將 “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要任務,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積極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農業農村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只有加強農村道德建設,讓廣大農民群眾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共產主義共同理想和社會主義信仰,促進文明鄉風的形成,舍棄腐朽落后的農村文化,激發農民投身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活力與動力。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道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道德現狀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小視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國家宏觀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容易在農村內部形成不思上進的負面風氣,就長遠來看,還會給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造成極大的阻礙。經調查分析,主要有以下五個問題。
第一,人生價值取向扭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我國農村,新舊價值并存,既有互相重疊、相似的部分,也有帶來價值沖突的差異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容易混淆思想,不少人的價值取向被歪曲。此時的農村容易出現理想缺失,而這并非短期可以重建。農民的心中缺少畏敬,對理想漸漸淡漠,不肯樹立長遠目標,精神世界空虛,“等、靠、要”現象隨之涌現,如果農民失去建設農村積極性和主動性,鄉村振興則失去了實現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第二,社會公德意識淡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社會的公德關系發生巨大變化。農村社會的公德意識淡化直接導致公德行為的喪失,擾亂了農村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使得農民之間人際關系逐漸淡漠,不利于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嚴重地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質量與效率。
第三,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市場經濟使得金錢逐漸走進農民的內心深處,甚至成為部分農民的終極目標和人生理想,腐朽的拜金主義不斷地侵蝕著農民的道德底線,極易在農村出現個人利益優先,甚至為了獲取個人利益而損害集體利益的情況,給振興整個鄉村造成嚴重阻礙。
第四,道德的監督制度和機制不完善。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愈加偏向利己主義,而農民相對城市居民來說文化水平較為低下,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也更容易被扭曲,僅僅依靠內心良知的約束與利益誘惑抗衡是虛虧無力的,而外在的制度約束,如鄉規民約又無法很好地與社會主義道德融合,大多只停留在對違法行為的約束層面,真正能夠實現道德約束的鄉規民約少之又少。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道德建設的對策
農村由農民組成,農民是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所以,加強農村道德建設一定要結合農民自身實際,做到“因材施教”,配合物質上的幫扶,同時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做到“扶志”,團結這些有“志”農民,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
第一,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培育文明鄉風,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進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和全方面,引導農民樹立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主動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第二,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文化滲透。沒有載體,一切理論的實施方法都是一紙空談,農村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撐大型文化交流,農民有限的文化水平決定必須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道德文化,所以必須開展符合農村經濟狀況以及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文化活動,在給農民生活帶來樂趣的同時,實現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滲透,提高農民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品德素質,構建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
第三,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傳、幫、帶作用,讓農村黨員干部成為帶領群眾加強道德建設的領頭雁、引路人”,不僅要加強農村黨員干部自身的道德建設,掀起黨員干部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當先進的熱潮,還要教會基層黨員如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教育引導作用,要“對農民進行道德教育,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基層黨員要帶動農村群眾共同遵守道德規范,促進農民整體道德素質的提高,構建文明鄉風,建設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行。
第四,完善農村道德約束監督機制。“把培育文明鄉風納入年度考核,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道德的監督與約束不能僅僅依靠社會輿論與良心,必須建立強硬的獎懲制度,必須將社會主義道德融入到鄉規民約里,從外部施以強制約束,再結合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外聯合作用下提高農村道德水平,建設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村道德建設不僅關乎到農村自身的發展,關乎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意志的重要表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出發點上,踏上新時代的征途,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通過加強農村道德建設,構建文明鄉風,激發農村發展內部動力與活力,提高農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從而開創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01-0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28.
[3]唐奇林,劉鎮江.新農村道德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4):38.
[4]馬寶愛.鄉村振興戰略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路徑探析[J].農家參謀,2018,(15).
[5]朱忠旗.魏安樂.以文明鄉風促鄉村振興[J].河北日報,2018,(07).
(基金項目:2018年四川師范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道德建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10636415。作者簡介:鄭淑堃,學生,本科,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