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玥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 教學評價 ? 教學質量
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四大基本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其中,核心職能是人才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①。教學評價作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一套“可靠、有效、公平”的教學評價體系,成為每一所高校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關鍵點。
一、傳統的教學評價與現代化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是教學環節中具有反饋作用的一個環節。簡言之,通過教學評價,可以反應出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合理進行和運用教學評價,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磨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促進學生的整體成長。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總結性評價,成績作為“定性”學生的唯一標準,此類評價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評價,評價方向單向,且評價標準單一。所以,需轉化教學評價的傳統觀念,采用多元化、現代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J校教師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J校是一所會計、金融特色鮮明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具有“誠信品質、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J校教師教學評價管理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校教學評價以學生評價為主,形式單一、封閉。傳統的教學評價是以教師“教”為主,用以審視教學的各個角度,并且以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為主。參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一般是由教務處或評估辦負責整個學校教學評價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管理以及評價數據的分析處理,院系協助組織學生參與。這種單一、封閉式的教學評價組織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二)學生對教學評價的態度“為評而評”,缺乏客觀性。按照高校的傳統做法,J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以學期為單位,遵循的是“教完即評”的原則。評價采用的是教務系統網上評價的方法,學生必須完成對所修每一門課程的評教才可以進行新學期的選課。評價問卷見表1,涉及五大方面,內容說明簡單,選項是等級制表示,最后的評價結果是一個百分制分數。總體來說,J校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比較籠統,也沒有細節性的評價結果分析。學生為了選課,往往都是草草完成評價。所以,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所得出的結果有待商榷。
表1 J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問卷
資料來源:根據資料內容整理而成
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過程是參與教學管理的體現。但由于部分學生對政策理解偏差和參與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存在評價不真實、不公正和隨大流的現象。這些評價結果并不能顯示教師教學的真實情況和實際效果。
三、完善教師教學評價的建議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其自身價值。②” 完善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公正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教師自評、學生評教和同行評價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且公正的教學評價。教師自評以教師自身為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的自我感受、自我評價,是高校教學評價中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直觀性。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接受者,學生客觀、有效的評價是檢驗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同行評價可以對教師授課情況提出專業性的指導和意見,這支隊伍應以與教學切實相關的校院兩級督導、二級學院領導、各系系主任與資深教師代表組成,是切實反映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
(二)建設完善化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
高校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還體現在評價體系的完善化上,根據不同性質的課程,設計的教學評價應設置相應的權重。學生評教課程共分理論課、外語課、實驗課、體育課四大類。每個類別中有5個評估指標,5個評估指標分別設置相應權重;評估等級分5級,分別賦予10、7、5、3、0的分值。同時,每位教師課程學生評教數據,刪除得分最高的5%和得分最低的5%。學生評教結果等級劃分為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等,且適用于教師課程評教分數和教師評教平均分。因此,建設完善化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三)制定合理化的教學評價周期
經過時間的推移,課堂教學的價值才會得到最佳判斷。往往課堂教學的真實效果是內隱的。多數學生在上課期間并沒有多對學習內容有所感悟,但是學習是件長久的事情,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或是畢業后工作的時候,才領悟到知識的實用性,這時對教師進行更為客觀的評價。所以,教學評價制定合理的評價周期,促使評價與教學的規律和特點相適應。
(四)提高學生評價的有效性
健康、客觀的評價態度是高校學生評價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學生的兒戲、任性和報復等各種負面心理活動,都會直接影響到評教結果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更會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③。學校應多渠道積極開展學生評教重要性的宣傳,高度重視評教前期指導和動員工作,使學生了解評教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提高學生對評教的認可度,提高主動性和積極性,力求營造健康、和諧的評教環境。
(五)建立有效的評價反饋程序
教學評價在教育過程中起到了監控、調節、改善、發展等作用。其中,調節和改善的前提是建立在反饋的基礎上。以教師的角度,傳統的教學評價大多建立在教學技能上,而較少關注到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式、人格魅力等方面。學校方面的“一言堂”模式往往無法妥善解決問題,可能還會激化矛盾。作為一名教師,不僅為了教書育人,也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學校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更多考慮到多方情況,既要照章辦事,也要合情合理。
四、結語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僅要達到“以評促教”的根本目的,更是促進師生的溝通的重要環節,促使教師反省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著手改進,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注釋:
①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新華社, 2010年。
②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③梅萍、賈月:《近十年我國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問題研究述評》,《現代大學教育》,2013年,第4期,第29-34+111頁。
參考文獻:
[1]楊妍.有效教學理論對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的啟示[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6):253-254.
[2]耿雪.以學生為本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09):192-193.
[3]羅勇.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優化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65-66.
[4]焦平萍.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教學管理研究[J].智庫時代,2019,(13):98-99.
[5]王學儉,許斯諾.“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戰略意義、力量來源、基本要求和實踐舉措[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15-24.
(作者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