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琪 張立民
關鍵詞:大學生 ? 短期支教 ? 現狀 ? 實證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國家推進“教育扶貧”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改善貧困地區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大學生短期支教事業不成熟,需要進一步了解當前大學生短期支教的現狀,完善大學生短期支教。因而展開了對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的調查。
一、調查方式
本文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為主,輔之以深度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面向全國多所高校和被支教地學校發放網上調查問卷,并主要選取成都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幾所高校和兩所被支教地學校的實地調研,收回網上樣本共計365份。紙質問卷共發204放份,回收有效204問卷份,有效率為97%。本次調查對象的特點是包括支教大學生和被支教地學生,基本上能夠反應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實際狀況。通過回收問卷的數據,我們發現無論是支教大學生還是被支教地學生對短期支教正面評價居多,但是發現在支教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基于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分析
(一)參與支教活動大學生的基本情況
根據調查數據可知接近50%的同學是大三的,大一占比14.78%,大二占比29.28%,大四占比最小僅為9.68%,表明大學生選擇進行短期支教的時間主要是大二到大三期間。同時從調查數據中可知,接受調查的支教大學生有50.72%來自文史類學生,有44.06%的學生是理工類學生,僅有5.22%的學生為藝術類。參與支教大學生的藝術類學生較少。關于大學生參與支教的次數:75%以上的大學生只去過一次,去過兩次以上的同學占比為19.92%、三次占比3.08%、三次以上占比4.62%,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只去過一次。
通過大學生支教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沒有形成合理科學的支教模式,參與支教的大學生專業類型結構分配不合理,人員流動頻繁。
(二)大學生支教團隊課程開設存在缺陷
接受調查的支教大學生中接近80%的授課對象是小學學生,有39.42%的支教大學生授課對象是初中,20.58%的支教大學生授課對象為高中學生,有11.69%的支教大學生授課為學前兒童,說明大學生短期支教的主要對象是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大學生所屬支教團隊在支教課程開設中70%以上的支教隊開設了語文、數學課程;65.54%的支教團隊開設了英語課程;50%左右的大學生支教團隊開設了美術、體育、音樂;30%左右的大學生支教團隊開設了思想品德、科學課程;42.15%大學生支教團隊開設了其他的課程。總體上大學生支教團隊課程開設較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教育氛圍和課程結構,但是思想品德相關課程有所涉及但明顯不足。
支教的對象主要是小學到初中的學生,學生的可塑性強,短期支教應該更多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但數據顯示關乎學生價值塑造的思想品德教育這一重要課程開設的團隊較少,此外開設的較為新穎的課程在后期無法得到延續,課程設置存在缺陷。
(三)大學生支教團隊組成與地點選擇的臨時性、隨機性
68.12%大學生參與支教地在“落后的城鎮農村地區”;28.12%大學生支教地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15.07%的大學生支教地在“學校附近地區”,而支教地在“城市中的民工學校”僅占3.77%。可見大學生短期支教主要是去往落后的城鎮農村地區。大學生短期支教團隊有近6成是“學院或社團組成的定期”支教團隊,其中33.04%“地點臨時選擇”、38.48%是團隊與地點長期固定。有近4成的大學生短期支教團隊是“臨時組成的假期”的支教團隊,其中16.81%是“臨時組成的假期支教團隊支教地點長期固定”、31.59%“臨時組成的假期支教團隊支教地點臨時選擇”。可見仍然存在少部分支教團隊與地點都是臨時選擇,導致大學生短期支教具有隨機性和臨時性,缺乏相關制度的規范管理。
支教地點主要在貧困落后地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教育質量但是支教隊伍的人員和支教地點的頻繁變更,不利與支教地保持長期聯系形成持續性支教效果,人員的不斷變更對當地的學生也容易造成情感傷害,形成心理防御機制。
(四)大學生短期支教與當地家長和學生后期聯系貧乏
從短期支教中的家訪情況來看,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經常進行家訪的占30.14%;很少家訪的占38.84%;沒有家訪的占31.01%,其中“很少”家訪和“沒有”家訪近7成,表明在支教過程大學生進行家訪的活動較少,缺乏與當地家長的交流和聯系。一方面,因為對當地的環境和支教地學生的家庭狀況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不能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家訪環節的缺失也會導致大學生支教團隊難以和家長保持長期聯系,不利于長效機制的建立。從短期支教團隊與當地學生后期聯系來看,有59.42%的大學生表示在支教后“很少”與被支教地的學生聯系,有28.4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支教后與被支教地的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聯系,而11.6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支教過后與被支教地的學生“沒有”聯系。其中“沒有”和“很少”占近7成,表明大學生與被支教地學生之間后續聯系缺乏,成為了一次性支教。
大學生支教過程中家訪環節的缺失和后期與當地學生聯系的貧乏,讓支教活動成為了淺嘗輒止的一次性活動,支教效果在后期無法得到延續,未能建立長效機制。
三、基于被支教地學生的現狀分析
(一)被支教地學生對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的接受度很高
數據表明,達到90.77%的被支教地學生都是很愿意接受支教的,僅有2.56%的同學選擇了不接受,另外還有2.56%的同學選擇了勉強接受,4.1%的同學選擇了無所謂。由此可以明顯的看出,短期支教的接受度很高,說明短期支教活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其進行研究是有意義的。
(二)大學生短期支教有其優勢但仍存在不足
比較支教大學生與當地老師授課方式的區別,71.28%的支教地學生認為大學生支教團隊與本學校老師教授在“上課形式的多樣性”不同;60%左右的支教地學生認為在“課程門類開設的豐富性”、“學生興趣愛好的針對性”不同;有49.79%的人認為不同體現在“課本知識的專業性”。可見支教大學生和當地老師相比,更加注重上課的形式、課程內容豐富更加具有針對性。而在對支教大學生進行評價時,被調查的學生中除認為支教大學生“知識豐富”“教學方式靈活”“教學內容豐富”的達到了80%左右,仍有26.67%認為支教大學生“教學知識缺乏專業性”,有9.74%認為大學生“支教動機不純”,有12.31%認為“教學缺乏體系化”。對支教大學生的評價總體良好,但仍有部分消極看法。
支教地學生認為大學生短期支教在上課形式和內容具有優勢,給予大學生支教較高的評價,但是認為大學生支教在知識的專業性、體系化和支教的動機上仍存在不足。
(三)大學生支教團隊的課程開設未滿足支教地學生需求
從大學生支教團隊開設的課程來看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體育等課程開設最多達到了88%以上,尤其是語文和數學達到了92%以上,音樂和科學的開設也分別達到了79.49%、77.95%。思想品德課開設的最少僅為14.87%。總的來看,對傳統的語文、數學重視比較高,專門的思想品德課開設較少。從被支教地學生的需求來看,在所有的課程中學生最喜歡的是與興趣培養相關的課程,達到了81.03%,其次是選擇習慣養成相關課程達到了73.85%,選擇文化課程的有65.64%,選擇實用技能的學生最少,為61.03%。支教地學生對興趣培養相關的課程需求高。
大學生支教團隊在課程開設中還是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品格培養方面稍顯不足。面對支教地學生對于興趣培養的相關課程的需求未能滿足,不利于發揮短期支教的作用。
大學生短期支教盡管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去否定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本身,短期支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義,無論是對支教大學生還是被支教地學生,或是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它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當前扶貧攻堅的大環境下,短期支教作為一種教育扶貧手段更應得到重視。對它的現狀及后期困境進行研究,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能夠從中找到解決的措施,完善短期支教模式,使之成為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參與教育扶貧的可行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DB/OL].北京:新華網,2015-09-09.
(基金項目:2018年四川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教育扶貧視閾下大學生短期支教后期的困境及對策》(201810636169)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袁雨琪、張立民,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