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繼續教育 ? 供給側 ? 改革
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年隨著建設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理念的推行,繼續教育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因此,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高校應該從供給側入手,通過對其結構進行改革,整合繼續教育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教學改革,以保證繼續教育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情況
高校繼續教育曾經有過很好的發展時期,不過社會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新的教育環境和發展理念,高校繼續教育產業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對于繼續教育的需求大幅減少,從而導致生源的直接減少。其次,繼續教育缺乏針對性的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就業需求,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繼續教育更多地扮演了學歷補償的角色,從教師團隊到教學設施,從教學模式到學制,都有較重的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跡。繼續教育沒有找準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導致其與普通高等教育產生特點重疊的問題,沒有充分發揮自己更加偏向就業市場、重視應用與實踐的特點,從而使其成為大眾眼中退而求其次的教育產品,社會地位和認可度較低。
二、供給側改革下高校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競爭意識淡薄
首先繼續教育部門在高校的保護下,競爭意識淡薄,運營機制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對于一些重要環節,例如:課程設計、培養計劃、生源統計管理等方面,都過于隨意和散漫,很少在發展過程中掌握主動。然后,繼續教育自我調整能力較差,面對當前生源銳減的情況,并未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辦法,繼續教育應該主動求變,將一些非學歷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作為發展的重點。除此之外,繼續教育部門商業化能力不足,難以把握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只要保持靈敏的嗅覺,才能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對于市場的需求做出適時的調整,避免被其他機構搶占先機。高校繼續教育若想在當前的形勢下有所發展,就需要通過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來提高競爭力。
(二)缺乏監管機制
高校繼續教育大多依托于高校資源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高校監管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上,對繼續教育的關注和監管力度較小,只能對一些重要環節進行把控,如生源的招收以及畢業證書的發放等。而對于教學及課程設計、學生考核等環節的監督管理較為欠缺。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對待教學任務的態度也比較懈怠,沒有太多的動力,只是機械的完成任務。其次,教育部尚未制定完善的監督和管理方法,現存機制較為形式化,很難在實際操作中起到作用,對繼續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最后,當前社會對于繼續教育的認知也存在問題,認為繼續教育就是渾水摸魚,過程不重要,有結果就行,這樣的風氣阻礙了繼續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模式畸形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的關注度較低,不受重視,教育經費的投入也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經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繼續教育的發展高度,因為經費不足就意味著需要縮減教學資源的投入,當然教學質量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其次,從事高校繼續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高校各個學院的教師,在完成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任務后,還要完成繼續教育的教學任務。因為精力有限,對于繼續教育的教學任務,只能是全日制教學內容的簡化、降低難度以及照本宣科,很難針對繼續教育以及專業的需求特點,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最后,在追求效率和性價比的今天,高校迫于生存壓力,一改教育“慢工出細活”的特點,設置了一些“時間短、見效快”的專業。一些學生只是為了文憑應付了事,導致繼續教育的認可度和含金量越來越低。
三、供給側改革下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建議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減少不良供給、去除無效供給、提供優質供給”。供給側改革在教育中也同樣適用,通過對現有教育資源的合理規劃和應用,以提高教育的活力和競爭力。
(一)找準定位
高校繼續教育若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首先需要找準定位,當前非學歷繼續教育是發展的趨勢。繼續教育需要作出自己的特點,一方面通過與高校進行交流與合作,以迅速拉升教學質量,優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應強化繼續教育重視應用、重視實踐操作的特點,增加職業培訓、專業技能培訓、從業資格證書培訓等項目,可以吸引大量具有繼續學習需求的成人。同時,整合優秀的教師團隊與資源,優化專業及課程的設置,嚴格把控教學質量。這對于增加生源、提升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一系列操作就可以形成從定位到發展理念,再到教學模式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二)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知識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個人到社會,從政府到企業,都逐漸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這使得很多人開始重視繼續教育的實用性。不過因為工作的束縛,大眾很難有整塊的時間來進行學習,所以繼續教育與網絡資源相結合,就能解決人們的學習、閱讀時間碎片化的問題。學校可以將一些課程資源,通過整理匯總,制作成資源上傳學習平臺,以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使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使繼續教育教學變得更加靈活。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整理與反饋,來對用戶的偏好進行分析,對其學習情況進行跟蹤,以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制定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案,提升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提高競爭力。
(三)加強多方合作
高教繼續教育部門還需要與一些學校、政府、機構加強合作,通過建立多方合作體系,來彌補單一教育模式下的缺陷,提高繼續教育的影響力。高級繼續教育可以通過與一些對口企業進行聯培,共同設計一些繼續教育的項目,以突出繼續教育中應用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就業培訓,完成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與輸送,完善繼續教育的發展結構,增加優質供給。除此之外,還可以與一些學校以及社會上的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通過不同教學模式的碰撞,學習各種先進的管理辦法以及教學方法,加強教學資源上互動,探索不同方式方法下繼續教育的發展情況,打造共同命運體。
(四)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繼續教育部門應該根據課程的設置及特點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師,也可以適當聘請一些外校教師或企業的專家來參與到繼續教育的教學任務中。其次,定期舉行一些培訓與研討會,加強教學方法的交流和學習,以提高繼續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最后,應該提高繼續教育教師的待遇,從根本上調動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展示繼續教育的實用性,并通過豐富教學方法,如情景模擬、實際操作等,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條件,通過第三方學習平臺進行預習復習工作。因此,高校繼續教育部門應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品牌影響力為核心,才能使高校繼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繼續教育應該找準市場定位,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就是淘汰落后產能,從繼續教育的角度來講,就是需要整合、優化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方法。高校繼續教育部門需要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高校繼續教育產業的創新發展,加強與學校、政府以及機構的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實現繼續教育的轉型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光,邢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8,(08).
[2]鮑小娟.探索“供給側”改革促進高校繼續教育精準化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7,(20).
[3]何獻良,劉浩天.“供給側”改革促進高校繼續教育精準化發展分析[J].科學大眾,2018,(06).
[4]鄭紅玲,劉肇民.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7,(05).
[5]董可青.供給側改革下建筑類高校繼續教育管理創新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05).
(作者簡介:張曉宇,碩士,助教,單位:開封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