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香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的。初中生的寫作也離不開平時的閱讀,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內涵,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涉及面。在閱讀中可以培養寫作能力,在學生寫作中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兩者之間可以相互促進,相互整合。從平時的閱讀中積累一些好詞好句,甚至一些好段子,為初中生的寫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寫作思路。
關鍵詞:閱讀寫作;有效結合
讀寫兩方面的有效結合,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涉及面,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假如學生只讀不寫,不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終究也只是紙上談兵;如果學生只寫不讀,學生的知識涉及面不廣,寫出來的文章也缺少內涵。因此,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對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來說是關鍵。
一、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的意義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所以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中學生人文素養。閱讀可以讓學生累積更多的寫作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涉及面,深化學生的閱讀感悟。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補自己的短板,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本身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也補充了學生寫作過程中需要的素材,還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的現狀
2.1寫作教學存在局限性
在當下語文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還是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指導時,教學方法過于死板和單一。只顧著一味的講解理論上的知識,過于注重技巧教學,就像套公式一樣,使得學生的寫作存在局限性。寫出來的文章缺乏內涵美和真情實感,學生對寫作的主題感悟也不深。在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會導致學生自己缺乏思考力,也不利于抒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限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想象力。
2.2閱讀不深入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內容沒有做好合理科學的安排。學生在閱讀時囫圇吞棗,不深入的去了解學習文章的內涵。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出現辭藻堆砌、中心思想不明確、欠缺活力等問題。在這樣的閱讀方式下,不僅不能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而且還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的措施
3.1為學生展示范文,實現讀寫的有效結合
通過老師為學生展示范文,并進行適當的講解,教師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去閱讀和賞析一篇文章。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范文,使得學生更加明確寫作的目標。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好的適合學生的例文。教師在為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為學生解析范文,教授學生正確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2仿寫文章,實現讀寫的有效結合
仿寫是有效結合閱讀和寫作的一種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仿寫文章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感悟。比如,在教學九年級《蒲柳人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照這篇課文進行仿寫,《蒲柳人家》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農村的風景習俗和世態人情,文章用詞造句樸實無華。所以特別適合學生對其進行仿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篇跟社會風情有關的文章,學生深入了解賞析完文章后,就可以讓學生投入到寫作當中。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多借鑒于文中的描寫手法。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寫作更加得心應手。
3.3詳細點評學生的作文和摘抄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每周都摘抄一些學生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和語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附加一篇作文,在語文課堂上,詳細點評學生的寫作和素材積累情況,并讓素材積累的好和作文寫的好的學生,談談自己積累和寫作的技巧,對這些學生進行表揚,并鼓勵其他學生向其學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素材,查漏補缺,增強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3.4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進行有效結合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總結歸納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的方法,可以在課余時間去了解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合理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外不能只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多多實踐,多多進行寫作訓練。比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有感情的進行朗誦,或者舉行朗誦大賽,評比出朗誦最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學生一定要多讀課文。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感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結 語
由此可見,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之間的有效結合是至關重要的。讀寫之間兩方面的有效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涉及面。但是,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結合還存在著很多不足,需要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在實踐教學中,總結歸納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從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永鴻.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76.
[2] 漆序東.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9(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