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儼 蔡德淡
摘 ? 要:“一場一景”項目由漳州市林業局首先策劃實踐,得到福建省林業局肯定,并在全省國有林場推廣實施。依托國有林場自身森林景觀和生態文化資源,將林場內景觀較優美、觀賞價值較高、交通條件較便利,且毗鄰群眾聚居地的區域,通過建設改造成公益性質的游憩、休閑、健身場所,讓人們享受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福利。根據尤溪國有林場所處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提出“一場一景”項目建設建議,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國有林場;一場一景;項目建設
“一場一景”是依托國有林場自身森林景觀和生態文化資源,將林場內森林景觀較優美、觀賞價值較高、交通條件較便利,且毗鄰群眾聚居地的區域,通過建設改造成公益性質的游憩、休閑、健身場所,讓廣大群眾共享優質生態產品。其本質就是打開大門辦林場,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森林人文景觀,讓人們享受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福利。“一場一景”項目建設由漳州市林業局首先策劃實踐,得到福建省林業局肯定,并在全省國有林場推廣實施。
1 ? 準確把握“一場一景”建設工作內涵
1.1 ? 順應新時代林業發展新定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新時期林業發展戰略是: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以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為主攻方向,以增綠、增質、增效為基本要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巨大貢獻[1]。
1.2 ? 順應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新探索
中央賦予福建建設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任務,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6%以上,讓福建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環境更好、人們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經過長期的艱辛努力,福建林業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覆蓋率已達66.8%,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具備提供更多、更好優質生態產品的物質基礎,讓人們共建共享更多綠色福祉。
1.3 ? 順應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新目標
《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明確指出,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按照分類推進改革的要求,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推動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實現管護方式創新和監管體制創新,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改善生態和民生及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2 ? 推進“一場一景”建設目的意義
2.1 ? 展示建設成就
長期以來,國有林場堅持“以林為本、生態優先、分類經營、可持續發展”的辦場方針,在培育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林業科技示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通過“一場一景”的建設,不僅充分利用了國有林場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展示了國有林場的生態建設成效,更是全體務林人向黨和政府及社會交上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提高了國有林場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地位[2]。
2.2 ? 助力鄉村振興
林業主要工作領域在農村,主要從業人員是農民。振興鄉村,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林業。鄉村振興戰略方針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生態宜居是關鍵,就是讓村莊能夠融在青山綠水中,能夠融在美麗田園中,能夠可持續發展;產業興旺是核心,如今,很多農村在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需要良好的生態,需要美麗的森林;鄉風文明是靈魂,加強原生植被、古樹名木、小微濕地保護,保持鄉村原始風貌,讓居民真正留住鄉情、記住鄉愁,弘揚和傳承鄉村生態文化。
2.3 ? 體現為民服務
八閩大地,凡是林相整齊、資源富集的林分,基本上都是國有林場的經營區范圍。國有林場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八閩大地,守護著青山綠水,成為重要的綠色寶庫。
建設“一場一景”并向社會公眾開放,就是國有林場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共享的具體實踐,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可以很好地向社會宣傳和展示生態建設成果,成為公眾共享林場改革成果的最好方式,讓公眾享受到來自林場、來自森林的獲得感,讓人們能夠接近自然、走進森林,親身感受森林的多種效用。
3 ? 客觀認識“一場一景”建設獨特優勢
3.1 ? 契合區域發展戰略
近年來,尤溪縣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省級全域旅游試點縣”的目標,著力打響“我家在景區、度假來尤溪”旅游品牌,著力打造生態、度假、朝圣、養生及美食融為一體的旅游地。國有林場大量優質的森林生態景觀,為全域旅游增添重要景觀資源。
3.2 ? 資源空間分布廣闊
國有林場林地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尤溪縣全境,涉及13個鄉鎮68個行政村,占全縣15個鄉鎮的4/5及250個行政村的近1/3。為閩江支流尤溪等河流,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省縣鄉村道,為縣城鄉村等居住地,提供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空氣清新等生態保障。尤溪縣朱子文化園、湯川“俠天下”、桂峰古民居、聯合梯田、九阜山、閩湖、龍門場古銀杏林、枕頭山、高春山莊、百桂園及際口漂流等旅游景區,處處離不開森林景觀的烘襯。
3.3 ? 森林景觀類型多樣
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創建于1963年,現有經營面積1.65萬hm2,其中商品林面積1.32萬hm2,生態公益林面積3233 hm2,森林蓄積量14.14萬hm2,森林覆蓋率95.45%,綠化程度95.46%,是福建省大型國有林場之一。用材林、防護林、特用林等各類林種齊全,人工林面積1.03萬hm2,天然林面積4793hm2,以及多類型針闊混交林面積約
1萬hm2,森林景觀資源豐富多彩。
4 ? “一場一景”建設具體措施建議
4.1 ? 強化組織領導
“一場一景”建設應作為國有林場主要工作抓緊抓好,成立以場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明確承辦部門,集全場職工智慧,各司其職,強化責任擔當,為早日建成符合上級要求、職工認同、群眾滿意的“一場一景”項目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4.2 ? 重視規劃引領
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等各種原因,國有林場往往“養在深閨人不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優質的生態產品沒有向社會進行很好地展示,生態貢獻沒有很好地宣傳,導致社會的認知度和認同感不高。應該把“一場一景”建設與尤溪縣全域旅游示范區、鄉村振興、森林公園等規劃有效對接,納入《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十四五”森林經營方案》等規劃內容,與美麗林場、“四個林場”、“百園千道”、生產經營等建設項目結合起來。根據規劃要求和當前需要,分期建設,逐步完善基礎設施、逐步擴大建設規模。
4.3 ? 依托現有景點
建設“一場一景”,應考慮森林景觀較優美、觀賞價值較高、交通條件較便利等因素,也應充分考慮“美景大串連”,優先建設與城區朱子文化園AAAA景區、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AAA景區等相鄰森林景觀項目建設,因勢利導,發揮投入少、作用大的效果[3]。
4.4 ? 轉變發展方式
打破傳統“培育目的樹種、追求木材利用”生產模式,兼顧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貫徹落實“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林業發展新模式。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注重保護最原始的森林景觀,突出新經營理念的應用。
4.5 ? 推行“一站一景”
尤溪國有林場經營面積大、林地分散,下設6個管護站,平均經營面積約2667hm2,現有森林資源優勢和已有基礎設施有所差異。應借鑒漳州市“一場一景”建設經驗,結合管護站各自實際,充分利用經營區內的名勝古跡、名木古樹、古廟古道等優質資源,以及舊工區、護林點等現有設備設施,加以提升改造,不追求大改造,不刻意大拆大建,力求原生態,著力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生態共享產品,滿足人們對森林休閑體驗的多樣化需求。
按照“近郊休閑型”“遠郊踏青型”“科普體驗型”等不同模式要求,因地制宜開展建設,做到站站有特色、站站有風景。
目前條件比較成熟的景觀有:坂面管護站的羅漢山森林公園、城關管護站的后山坪多類型森林景觀、華口溪管護站的林木良種基地等。
4.6 ? 完善林道建設
林道建設既可以作為集材道路、防火隔離帶,保障森林管護等需要,還可以為“一場一景”森林休閑養生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應做好整體規劃,把林道建設與地方道路串聯起來,納入地方道路網絡總體布局。
4.7 ? 借勢宣傳保護
對景區樹種和主要植物掛牌標識,充分利用二維碼識別等信息技術開展生態文化科普教育。在通道路口、危險地段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加強游客安全、森林防火及資源保護等管理。要安排專人負責景區管理,充分發揮護林員作用,加強巡邏巡查,在節假日期間要加強值班值守,確保不發生游客安全事故、臟亂差、破壞景觀資源及森林火災等現象,營造“共同尊重自然、人人愛護環境”良好風氣。
參考文獻:
[ 1 ] 趙樹叢.全面提升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發展水平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河北林業,2013(1):4-7.
[ 2 ] 黃雪梅.“一場一景”,國有林場發放“生態福利”[N].福建日報,2019.
[ 3 ] 陳瑞珠.讓群眾共享綠色生態福利[N].閩南日報,2019.
(收稿日期: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