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中
摘 ? 要:社會的發展促使我國農業事業迎來新的發展良機,傳統耕作模式已經無法取得良好的耕種成效,并造成耕地地力不足、活性下降、污染問題加劇等問題。因此,需要重視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通過對水土的保持,結合利用秸稈覆蓋地表的方式減少土壤水分流失,有效降低生態壓力?;诖耍槍τ衩捉斩掃€田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玉米秸稈;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基于對水土保持理念的秉持,通過對土壤耕作的減少,結合對秸稈的充分利用,進行有效的土壤覆蓋,以此降低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在降低耕作環境污染的同時,促進水資源利用率的提升?;诖?,需要重視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進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農業種植效益的提升,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事業發展。
1 ? 保護性耕作的特點及其意義
針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在實際種植耕作中,存在以下特點:①利用秸稈覆蓋地表,降低土壤風蝕、水蝕現象的發生,提高土壤水分。②少動土甚至是不動土。相較于傳統耕種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促進當前我國農業種植事業達成不割秸稈、不翻地、不鏟地、不打壟及不耥地,起到抑制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的作用,提升土地的地力。傳統耕作技術的應用側重于滅茬、打壟等,并且農作物秸稈大部分都被焚燒或者是移出田地,這就導致土壤完全暴露在外,水分和土壤中的有機物逐漸流失殆盡,并且對生態環境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诖?,需要重視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進而提升土壤抗旱能力和肥力,促進農業系統的發展。
2 ? 玉米還田覆蓋的應用和推廣
在傳統耕種模式應用過程中,農民會通過秸稈焚燒、人工收取玉米的方式進行種植,這就導致大量廢棄物被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并且所取得的農業種植效益也相對較低。由于秸稈還田數量的降低,導致土壤的肥力大幅度降低,造成土壤酸化、鹽堿化等現象,進而制約農業事業的發展。而秸稈還田的應用,可以實現土壤肥力的增加,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基礎上,起到增產的目的。與此同時,通過秸稈還田,可以促進土壤結構的改良,緩解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的問題,進而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另外,秸稈還田的應用可以在提升農業種植產量的同時,引導農民明確秸稈還田的環保性,進而有效樹立環保意識。因此,可以看出秸稈還田具備較為長遠的發展前景。機械化秸稈還田分為整稈深埋還田、秸稈粉碎還田及根茬粉碎還田等方式,具備低成本、便捷以及快速等優勢。將粉碎后的秸稈覆蓋在土地表面,以此達到降低水分蒸發的目的,并提升土壤的有機質成分。而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免耕、少耕原則的踐行,主要是基于對農藥的應用,對土地中的病蟲害以及雜草進行生長控制。現階段,大部分地區所采用的玉米收割機型為收獲與還田兼備的機械,實現玉米收取過程中玉米摘穗、果穗收取、裝箱運輸以及秸稈粉碎全過程的機械化作業。該模式的應用,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降低作物收取時間。因此,需要加大對秸稈還田的宣傳力度,促進機械化收取、還田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效果。
3 ? 免耕作技術的優勢與缺點
免耕作技術的應用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對免耕作機械的應用,實現在秸稈覆蓋的田地中進行播種,并一次性完成滅茬、開溝、播種及施肥等環節,可以在節約人力資源、降低耕作時間的同時,確保其耕作質量,無論是株距播量還是覆土深度,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證。當然,免耕作技術的應用可以避免因秸稈焚燒或者秸稈肆意堆砌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F階段,保護性耕作技術包括春季播種、植保除草、機械收取、深松整地等作業流程。而針對種植技術而言,是指其種植模式為平作種植模式,窄行40cm、寬行90cm,并結合對壟側栽培技術的應用,實施每年換一次壟邊的種植模式。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其優勢體現在:①降低農業種植成本,其種植效率相對較高,通過合理適時的播種,實現作物生長期的延長。②提升土地的蓄水保墑能力。通過秸稈的有效覆蓋,避免土地出現裂縫現象,提升土壤的水分。③提升農作物的抗旱能力以及抗倒伏能力。免耕播種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提升作物根系的生長能力,再加上土壤結構較為完善,所以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相對較強。免耕播種技術缺點體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技術的應用會導致土壤層變硬的現象,對作物進行水分吸收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作物生長。利用大型機具進行深松就是為了彌補這一缺點,通過對土壤進行深松,在不破壞土壤結構的基礎上,提升土壤的含水量和松軟度。所以,需要重視對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
總之,保護性耕作技術以及秸稈還田覆蓋技術的應用,可以在提升農業種植效益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所以,需要強化對秸稈還田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進而帶動我國農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收稿日期: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