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昱



摘 ? 要:南陽市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主產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小麥是第一大農作物。通過對近10年小麥品種利用、更換的分析,南陽小麥品種利用要求生態適應性好、豐產性好、抗逆性突出。通過正確選擇利用好品種,使品種的增產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規避自然災害風險,保證小麥優質增產。
關鍵詞:小麥;品種;更換;現狀;利用
1 ? 南陽小麥生產概況
小麥是河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占全國種植面積的20%左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5%,商品量占全國30%左右。南陽市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主產區,小麥不僅是第一大糧食作物,而且是種植面最大的農作物。據近10年統計,2011年、2012年種植面積均超過7333km2,總產由2008年的34.7億kg增加到2017年的40.55億kg,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但是南陽地處北緯32°1′1.2″~33°2′52.8″,正處在秦嶺淮河南北氣候分界線上,屬于典型南北氣候過渡帶,氣象災害多發區,經常發生暴雨、大風、寒潮、連陰雨、高溫等原生氣象災害和內澇、干旱等次生氣象災害。由于這些因素的制約,南陽小麥總體產量水平與品質和其他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2 ? 南陽小麥生產的現狀
2.1 ? 南陽小麥生產發展階段
1949年后,南陽小麥生產大致分為6個階段。
第1階段是1950—1956年,小麥播種面積與產量逐年穩步擴大增加,年際間僅有小幅變化。面積由1950年的50.8萬hm2增加到1955年的60.9萬hm2,單產由47kg增加到65kg。
第2階段是1957—1964年,1957—1960年面積與單產基本穩定,但1961年后,面積與單產大幅下降,單產最低1961年33kg/667m2;當時自然災害與吸漿蟲嚴重發生,品種雖有更新,但產量不增反減。
第3階段是1965—1974年,面積仍逐年減少,但單產逐年增加。面積最低年份1973年降至42.4萬hm2,產量由于此階段南陽市育種水平的進步,選育出的新品種內鄉5號、36號,南召1、2號的大面積推廣利用,產量由30kg多增至近百千克。
第4階段是1975—1990年,播種面積逐年增大,單產由90多kg突破100kg,至1982年突破200kg。
第5階段是1991—2000年,播種面積逐年增大至近幾年穩定在6666.7km2左右,單產由200kg直線上升至現在的400kg,高產田塊達500kg。
第6階段是2000年至今,播種面積突破73.3萬hm2,單產逐步邁上450kg臺階。由于鄭麥9023品種的推廣應用,在南陽大田中很容易找到500kg的地塊。
2.2 ? 南陽小麥產量情況
南陽小麥產量情況如表1。
3 ? 南陽歷年小麥品種利用及更換情況
3.1 ? 南陽小麥主要利用品種和面積
2006—2018年南陽市歷年冬小麥優良品種播種面積統計情況見表2。
3.2 ? 南陽歷次小麥品種更換情況
據統計在小麥單產的提高因素中,良種的作用占到30%~40%。每一次產量的突躍,基本與品種的更換是分不開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陽小麥品種利用更換了10次。
第1次小麥品種更換(1950—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很高,而新品種選育工作剛剛開始,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因此,廣泛評選農家種,穩步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縣、區、鄉逐級建立評選組織,自下而上進行評選,選出了較好的地方農家品種,如南陽的紅和尚頭、白火麥、白玉皮;南陽第三農林局技術員王修棟等人育成的宛1-486,在南陽市郊示范推廣;并穩步從陜西引進碧碼1號、4號,在南陽推廣面積也較大。
第2次小麥品種更換(1957—1964年):第2次品種更換南陽農家品種紅拳芒、玉麥、紅和尚頭、二芒、白火麥仍有一定面積,但當時吸漿蟲發生較重,引進南大2419,并迅速在南陽推廣利用,成為當時面積最大的品種。
第3次小麥品種更換(1965—1974年):由于銹病和倒伏問題,成為制約小麥產量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礙,急需新的良種來代替,全市科研和推廣部門選育出了抗病、抗倒、增產顯著的內鄉5號、內鄉36號、內鄉19號、召麥1、2號等,并引進阿夫、阿勃,積極推廣到生產上去。
第4次小麥品種更換(1975—1980年):20世紀70年代,全省及南陽的小麥育種水平進一步提高,7023、鄭引1號、矮豐3號、內鄉171、內鄉173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和引進,使南陽的小麥單產迅速提高。
第5次小麥品種更換(1981—1990年):宛7107在南陽迅速推廣,成為主導品種,最大利用面積達到4853km2,并持續利用達10年以上,當時搭配種植的還有宛原28-88、南陽75-6。由于新品種的大面積利用,平均單產突破200kg。
第6次小麥品種更換(1991—2000年):20世紀80年代后期,南陽氣候條件變化異常,干旱與雨澇交替出現,冬季溫度過高或過低,倒春寒,干熱風等各種惡劣氣候也不斷發生,1990、1991年連續出現倒伏、穗發芽、條銹病等災害,急需選擇一批抗病、抗倒、適應性強的品種替代宛7107,此時豫麥18(矮早781)應運而生。豫麥18突出表現矮稈抗倒、耐病、早熟、高產,該品種在南陽市甚至河南全省大面積持續利用多年。
第7次小麥品種更換(2000—2005年):高產和優質并進,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進入WTO的挑戰,小麥品質改良育種迅速發展,鄭麥9023具備兩者特性在南陽迅速推廣利用,僅3年時間占全市麥播面積的50%以上,并持續利用多年,到2018年,在南陽不少地方仍有種植面積。搭配品種宛369、豫麥70(內鄉188)同時兼備高產和優質。豫麥18由于品質差、感病等缺陷而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