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娟 魏曉旭 楊桂紅



【摘 要】目的:探究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方法:從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患者中隨機抽取85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產科護理新模式。結果:觀察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95.78±1.22)分、心理狀況評分(95.67±2.15)分、分娩知識評分(97.42±2.01)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自然分娩40例,占93.02%,剖宮產3例,占6.98%;產婦臨床護理非常滿意97.67%,一般滿意2.33%,不滿意0.00%,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產科護理新模式應用于產婦臨床護理中,可提升產婦自然分娩信心,降低產婦生產心理負擔,提高生產前生活質量,保證臨床護理滿意度,剖宮產率降低。
【關鍵詞】 產科護理新模式;自然分娩;剖宮產率
分娩,是指胎兒離開母體,成為獨立存在個體的過程,現代醫學中分娩方式,主要分為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兩種,后者對胎兒、母體的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產婦生產前、生產中加強護理,可有效降低產婦剖功率,提升自然分娩比例。由此,筆者從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患者中,隨機抽取95例,探究產科護理新模式對產婦分娩方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患者中隨機抽取85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2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患者資料: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35.27±2.05)歲。孕周37~39周,平均孕周(38.11±1.00)周。產次:初產婦22例,經產婦20例。觀察組患者資料: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36.24±2.11)歲。孕周37~39周,平均孕周(39.04±0.05)周。產次:初產婦24例,經產婦19例。
所有產婦經B超檢查胎兒狀況、母體狀況均良好,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按產科一般護理要求開展護理,觀察組開展產科護理新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一般護理:每日對孕婦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血壓、心跳、聽胎心等,記錄產婦基本情況。同時,給予產婦健康飲食、生活習慣指導。2)產前病房護理:護理人員以熱情、飽滿的精神狀態對待初產婦,按照產婦要求布置產房,待病房布置完成后,帶領產婦參觀產房,并為產婦講解生產知識,降低產婦對生產環境的恐懼心理,也增加產婦與分娩醫師、護理人員的溝通機會,提高產婦對分娩輔助人員的信任度。3)護理人員每日護理期間,結合產婦情況,為產婦、家屬講解簡單的生產知識,并發放產婦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組織產婦及配偶觀看生產相關視頻,引導產婦以正確視角看待自然分娩與剖宮產。同時,引導產婦樹立正確的分娩觀念,盡量在足月時進行分娩,增強產婦對寶寶健康成長的照顧理念認識。此外,指導產婦合理搭配飲食,產前適當進行運動,增加自然分娩的順暢度。4)生產前護理人員可從產婦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加強與產婦之間的溝通,轉移產婦的生產恐懼心理,提高產婦對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時,提高家屬與產婦互動次數,提高產婦生產情緒穩定程度。5)護理人員應隨時注意產婦生產期間生命體征的變化,并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正確用力方法,輔助產婦調整生產前鎮痛。同時,為產婦播放舒緩、輕松的音樂,輔助產婦生產情緒的放松。待產婦換氣過程中,給予“加油,你很棒”等語言鼓勵,增加產婦生產信心。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護理結果。本次以本院自制調查問卷統計結果為準,問卷采取百分制,得分與結果成正比。觀察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娩結果。觀察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進行統計學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表示計數資料,分別行t和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前護理結果對比
觀察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況評分、分娩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娩結果
觀察組自然分娩40例,占93.02%,剖宮產3例,占6.98%。與對照組差異較大,且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產婦臨床護理非常滿意97.67%,一般滿意2.33%,不滿意0.00%。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較大,且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3?討論
分娩,是指嬰兒脫離母體獨立存在的過程[1]。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逐步發展,現代分娩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產婦生產期間,選擇適合的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產婦生產疼痛感,也降低生產危險性。但產婦自然分娩與剖宮產相比,后者對母體和新生兒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更大,為減少分娩中不必要的痛苦,需加強產婦生產前、生產中護理,提高自然分娩率。
產科新護理模式,是在產科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產婦生產前產房熟悉、生產健康知識引導、以及生產心理指導等方面的護理,為產婦提供全面、綜合的產科護理[2]。該種護理方法在開展過程中,護理人員針對產婦個人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生產護理,且在與產婦、家屬日常溝通期間,逐步將產科護理工作的具體環節告知產婦,如產婦心理指導、產婦日常生活指導等,增加產婦對護理人員、主治醫師的信任度[3]。同時,經過周期性護理指導、心理指導,提升了產婦自然分娩信心。本院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95.78±1.22)分、心理狀況評分(95.67±2.15)分、分娩知識評分(97.42±2.01)分,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新模式應用于產婦臨床護理中,可提升產婦自然分娩信心,降低產婦生產心理負擔,提高生產前生活質量,保證臨床護理滿意度,剖宮產率降低。
參考文獻
[1] 張云.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和降低剖宮產率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01(06):128.
[2] 文玲玲,崔瑛.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18):191-192.
[3] 高曉萍.應用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臨床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2):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