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佳梅
摘要:新經濟常態下,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中勞動工資統計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勞動工資統計充分體現了勞動力供求情況和勞動力成本,同時也為社會資源分配提供了重要參考。現階段,經濟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善,促進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水平有效提高是當前的必要改革之一。對此,本文主要對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的優化措施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優化措施
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得到了深入推進,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事業單位人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將勞動工資統計工作做好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的發展。現階段,對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質量造成影響的因素多種多樣,不僅有體制方面的因素,同時也受到了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影響,積極探討提高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工作質量,有利于促進事業單位的持續、穩定發展。
一、高度重視勞資統計工作
事業單位領導者應做好表率,在勞動工資統計方面發揮自身榜樣作用,如此才能給予下屬激勵,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相關統計工作之中。只有各部門領導引起高度重視,各事業單位的勞動工資統計人員才可以做好工作,也才能密切配合統計部門將工作做好,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各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1]。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中勞動工資統計工作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因為大部分事業單位的勞資統計工作人員并未接受過專業的系統性學習,甚至有些還是由其他部門的人員兼任。所以,事業單位在針對統計工作人員進行招聘的過程中,務必要對其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此其便更加容易勝任工作。同時,相關事業單位也要在固定的時間培訓這些勞資統計工作人員,借助專業培訓,讓統計人員把相關的統計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到,之后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以此確保統計數據更加及時、完整、準確和真實。同時要能系統獨立全面分析統計資料,做到了然于心,確保領導在做決策時有更加有效、合理的參考依據。
二、建立健全勞動工資統計制度
展開勞動工資統計工作主要是為了對事業單位的各項工作進行規范管理,確保統計數據更加真實。事業單位將勞動工資的統計工作做好是保證事業單位管理更加完善、系統、規范的重要手段[2]。就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而言,展開合理有效的勞動工資統計有利于其第一時間把各部門的工作動態掌握到,進而使統計指標更加規范。單位在制定部分決策的過程中,也需要以勞動工資的統計數據為參考。所以,上級管理部門和下屬各個部門,均應對勞動工資的統計工作引起高度重視,充分了解各項統計標準,并積極對其完善,選擇專業的統計人員負責此項工作,促進統計效率、質量有效提高。
三、加強基礎資料建設
事業單位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人事檔案,人事檔案管理和人事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因此,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人事檔案數據庫,對檔案資料進行整合,把實體檔案保存好,在計算機中錄入職工的具體信息,將健全的電子檔案構建起來,在固定的時間對檔案信息予以更新,確保工作人員可以方便、快速查詢單子檔案,從而將工資統計效率提高。同時,需要把科學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起來。借助網絡平臺,對人事檔案信息平臺予以完善,此平臺中應囊括職工獎懲、培訓和任免等。動態化管理人事檔案,把可靠的數據提供給單位的工資統計工作。除此之外,需要將工資臺賬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作為一種原始的統計資料,工作臺賬對每天職工變動情況和工資增減情況予以了記錄,是展開基礎資料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把單位的工作統計臺賬詳細記錄好。
四、加強勞動工資統計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培訓
在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中勞動工資統計工作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相關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加大隊伍建設力度,要求勞動工資統計人員積極學習政策法規,把國家最新的政策規定和各項要求系統掌握到,給予他們引導,和單位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完善的操作規程形成,同時重視培訓其職業素養、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等。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入下,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要進一步強化統計人員在數據分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其采集、整合、處理數據效率的有效提高,把科學的統計分析報告形成,為制定勞動關系管理、人力資源規劃、績效考核以及薪酬管理等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五、結語
勞動工資統計工作立足于一定角度將此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情況體現了出來,若是勞動工資統計有誤,便會對經濟社會的正確導向和決策造成影響。在事業單位勞動工資統計工作中,要確保其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使勞動工資統計工作可以將勞動價格成本和社會就業真實體現出來,并確保事業單位的管理決策有據可循,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
參考文獻:
[1]陳芳,張健.事業單位做好勞動工資管理工作的途徑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7 (4):139-140.
[2]王雅岸.人力資源勞動工資統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8 (22):26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