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磊
摘 要: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更多是通過博物館文字或實物展示、祭祀活動、廟會等等線下傳播方式進行傳播,傳播范圍較窄,傳播效果較差。而采用信息技術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卻能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更多元、更細致的傳播,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時代屬性,使其能夠將傳播范圍覆蓋到網絡能夠延伸的地方,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得以有效傳承、保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先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意義和作用,然后重點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信息技術 數字化傳播 時代屬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被譽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景”,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創造力,表征著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氣質和民族凝聚力。[1]然而伴隨時代的變遷,許多僅僅依賴于口授心傳得以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容易就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僅是出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出于維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優勢,是一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而進入21世紀以后,整個社會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從而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另一渠道。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研究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就具有尤為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意義和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怎樣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是當下尤其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各項制度不斷改革與完善的關鍵時期,那么在這樣一種快速發展的時間段內,大規模的社會建設更有可能導致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無意之間遭受到了破壞,從而悄無聲息地湮滅。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就是要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而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無疑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一個新的呈現形式、新的保存方式和新的傳播渠道[2],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有的文化底蘊與風采更好地展現出來,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數字化處理,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其原生環境之中提取出來,借助數字化的形式為其提供傳播的平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信息化時代能夠借助這樣一種平臺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為我國文化自信力的增強,文化產業底蘊的豐富作出更大的貢獻,更好地抵御外來文化的入侵。數字化傳播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擁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能夠使更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們都能夠通過欣賞和研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上共享,最終達到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中華文化多樣性,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對策
(一)借助影視節目進行數字化傳播。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影視節目的創作內容和傳統內容一樣雖然都要貼近社會和生活,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從而使得過去一些不太方便表達的內容也能夠借助信息技術突破表現的瓶頸予以現實表現。借助影視節目來進行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是有效繼承、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瑰寶的主要途徑。首先,可以借助影像記錄的方法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工藝技巧、制作流程、傳承人故事等等作為影視節目內容的創作原型,然后用純記錄的方式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借助影視節目這個途徑得以完整保存并世代流傳下去。其次,可以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民間故事創作成影視劇本,作為電視劇或電影的人物事件原型來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以人民群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給他們,使他們通過這些耐人尋味的電視劇故事或電影故事來了解和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凡魅力。再次,可以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民間故事創作成動畫劇本,作為動畫的人物事件原型來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或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加入到動畫作品中人物服飾、人物生活習俗等方面,以更加形象、生動,更具有親和力的動畫形式來吸引兒童的觀看,使他們從小就接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和熏陶。最后,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電視欄目進行結合,比如隨機從熱心觀眾中選出嘉賓前往全國各地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嘉賓和觀眾都能夠通過觀看這樣的電視節目而受到感染,并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影響的互動發展是信息化時代下雙方跨界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廣泛傳播的一種必然的選擇,同時這也確實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二)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數字化傳播。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如此只有被時代所淘汰。[3]要將各種網絡傳播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打破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存在的宣傳單一、覆蓋面窄、受眾面小等等缺陷,借助互聯網平臺無限受眾、跨越時空的優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力的宣傳。首先,各地都應建立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將自己地區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及相關信息都發布到這個平臺上,方便人們通過直接登陸這個網站就能夠查詢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歷史、發展現狀、經典表演、絕活技藝、傳承人物等的文字、圖片以及視頻信息。甚至還可以建立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將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收錄到這個網站上來,使這個網站的內容更加豐富與全面,從而能夠為全國各地想要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查詢平臺。其次,各地可以學習借鑒淘寶網站上的“故宮博物院旗艦店”這一成功做法,打造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店,借助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來在線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手工藝品、衍生品、影像圖片、影視作品,甚至還可以結合客戶需要量身定做專屬的個性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最后能夠反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中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還可以將網店開到國外的電商平臺上去,讓神秘的東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光芒輻射世界更多國家和地區,幫助樹立我們國家文化大國的形象。最后,借助快手、抖音、微視等手機短視頻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制作呈短視頻,利用這三大短視頻平臺數量眾多的用戶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三)借助數字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傳播。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博物館分分探索館藏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研究,通過與專業人員的積極合作,建設數字博物館。在數字博物館中,人們僅僅需要點擊交互設備,就能夠將展品更加清晰、詳實地呈現于眼前。而且利用數字化技術來將展品進行信息化,還能夠再造展品的原生環境,為人們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空間,使其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展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4]當數字博物館建設成功后,原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及信息那么也就可以借助投影沙盤、虛擬現實、鏡面互動等進行仿真環境的營造,使更加有沉浸式體驗感,進而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部文化魅力,增進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交流。利用數字博物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使得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數量得到極大的擴充。傳統博物館受制于空間限制,要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進行擴充并展覽出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借助數字博物館就能夠打破這一空間限制,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信息數據都可以直接上傳至云服務器,這種數字化的存儲方式不但能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所需的儲存空間大大減小,而且能夠使得受眾的范圍大大擴大。數字博物館完全可以通過為用戶開放遠程檢索和查詢功能,使其不用親自來到博物館就能夠檢索和查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傳遞模式,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傳播范圍。比如江西省為了大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創建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其中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多個門類,將諸多江西省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收錄其中,諸如民間文學中的《景德鎮民間故事-瓷窯的傳說》、《豐城劍的傳說》,傳統音樂中的《楚調唐音歌吟》、《武寧打鼓歌》、傳統舞蹈中的《德安潘公戲》、《豐城岳家獅》等等,以供人們檢索及查閱,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江西省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四)借助非遺數據庫進行數字化傳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保護、發展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形勢十分嚴峻。而近些年來,借助大數據技術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5]因此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庫,不僅僅是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更是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必然選擇。比如為了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陜西省就搭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一個最顯著和便于讀者瀏覽使用的特點是電子地圖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圖,該圖是對數據庫搜索引擎的一個補充和輔助,同時又可以獨立存在以發揮作用。比如想搜一個地方劇種,但是卻不知道戲劇名稱,那么一個是可以在地圖上確定地域,從該地方的項目分類中搜索,然后就在民間戲劇這個目錄下面找,這樣就很大程度地縮小了檢索的范圍,從而方便用戶檢索該劇種信息;另一個就是直接在搜索引擎里搜地域名稱加項目分類,例如用“陜西省延安市戲劇”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在檢索出的條目里面看一下內容,也能夠很快找到相關資料。
三、結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悠長的歷史中創造與積淀下來的寶貴遺產和民間傳統文化,它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共有的審美理想與文化價值理念,因此對其進行數字化傳播,助力其傳承、保護與發展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文章從影視節目、網絡平臺、數字博物館、非遺數據庫四個方面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對策,希望能借此對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提供一定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08):225-227+248.
[2] 宋俊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5(02):1-8+157.
[3] 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文化遺產,2015(06):1-9+157.
[4] 何晶晶.蓮紋藝術的非物質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9):54-55.
[5] 趙躍,周耀林.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2017(08):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