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
摘? ? 要:本文通過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三種管理模式進行概述,比較,結合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與評審細則要求,探討三級醫院急救裝備管理方法,建立適應三級醫院發展的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模式。通過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調配管理優化設備的資源配置,為醫院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采購提供有利論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臨床科室滿意度和獲得感。
關鍵詞: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資源配置
1? 引言
隨著醫院的發展和診療水平的提高,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在醫療領域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如術前術后病人離不開監護儀的監護,呼吸障礙的患者離不開呼吸機的輔助,定量給藥離不開輸液泵、注射泵的支持,醫院的日常診療活動越來越離不開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支持,特別是急診以及住院病人的診斷、治療、監護都需要用到醫療設備,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配置和使用情況直接影響醫療工作的質量和效益[1] 。
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通俗意義上講就是一切使用后能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生命體征的醫用設備。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命支持設備包括呼吸機、血液凈化系統、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呼吸機、負壓吸引器、注射泵、定量輸液泵等設備[2]。
在《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與評審細則(2011 版)》中明確提出“對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統儀器裝備要始終保持在待用狀態,建立全院應急調配機制”的管理要求,即要求此類設備“始終保持待用狀態”。
目前,國內醫院針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模式主要有:(1)“自管自用”的模式 即各臨床科室獨立申請購置,自行管理和使用,需要借調時到處找;(2)分散管理虛擬調配模式,即各臨床科室獨立申請購置,自行管理和使用,通過信息系統虛擬調配;(3) 集中管理模式,即“集中管理、租賃使用”模式,是指除對通用型急救裝備有特殊配置要求的臨床科室外,其他臨床科室均不予或少量配置此類設備,而統一由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集中管理,以租借的形式供全院各臨床科室使用。
本文通過對該3種模式進行論述,探討三級醫院急救裝備管理方法,建立適應三級醫院發展的管理模式。
1.1? “自管自用”的模式
急救裝備由臨床科室申請購置,管理和使用,需要借調時到處先各科室詢問。會造成一些臨床科室對設備的重復購置,特別像監護儀、呼吸機、輸液泵、注射泵等,造成有些臨床科室遇到患者較多時設備不夠用,在患者少時又閑置,甚至長期擱置等突出問題。臨床科室以往通用或急救設備不夠用時,需要開支票會向鄰近或相熟科室借用,有時自己借不到還要總值班協調借用,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保證能夠借到需要的設備,嚴重影響臨床工作的開展。醫院職能部門往往會耗費大量人力和精力進行協調。借調的成本效益分成設置不合適,會造成出借方以種種理由推脫出借,職能部門的協調將難以進行。
1.2? 分散管理虛擬調配模式
通過設備信息系統模塊化設計,設立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虛擬管理中心獨立使用。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共享借用實行網上申請、審批和歸還的全程電子化監管,共享管理。科室每天做日常維護的時候,把未使用的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在系統中設置為可借調狀態,實現全院共享。系統中可以顯示哪些科室的設備處于可借調狀態,需要借用時,按下相應按鈕,進入對應界面,選擇某臺設備進行借用申請,同時電話聯系確認該設備狀態,經對方科室確認即可實際借用。設備管理科能夠在平臺服務端對共享設備使用情況進行查看,并實時掌握設備的使用狀態,一旦平臺上設備被標定為“故障”,即可由工程師及時維修,實現實時在線監管。該模式在醫療高峰臨床科室遇到患者較多時,還是會出現設備不夠用的情況出現,例如在冬季呼吸患者急劇增多,無創和有創呼吸機就會有幾周是不夠用的。
1.3? “集中管理、租賃使用”模式
成立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主要負責調配、維護、保管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由使用科室申購保管的模式改為醫院統一購置,當臨床科室需要使用時可隨時到管理中心借用,用后歸還。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由臨床醫學工程處管理。全天24 h為臨床服務,平日負責設備使用前的檢驗和對臨床科室使用人員進行簡單的培訓,負責借用、歸還手續的辦理以及使用后的清潔、消毒、維護和保養,對部分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使用率高的科室可保留一定基數。管理中心負責全院調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安全應用和質量管理;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儀器設備進行外觀、性能、參數的檢查與校正,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對租賃設備按照臨床物價收費標準的50%-70%計收一定的租金,租金按小時計費為主。對使用不當、人為損壞而產生的維修費用由相應科室自行承擔。該模式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的場地,人員要求較高,在醫院醫療用房緊張,工程技術人員配置不足的現實情況下,實施難度較高。
2? 小結
(1)“自管自用”的模式? 會耗費大量人力和精力進行協調且效果不佳,不適宜三級醫院發展要求和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與評審細則要求。
(2)成立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是適宜三級醫院發展要求,滿足臨床需求,可以提高臨床滿意度和獲得感。符合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與評審細則要求。
(3)模式2和模式3 都能降低醫院投入成本。模式2采用設備各自保管,無需集中保管場所。節約了房屋和人力成本有效盤活設備存量,實現設備資源配置優化。
(4)模式2和模式3 都可以減少科室支出,增加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效益。模式2采用共享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無論使用與否,科室都要全部負擔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折舊、維修等成本,采用共享后,科室可以不用負擔借出時間段內的成本。相應地通過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共享科室能夠得到醫院內部一定的激勵和補償,進一步增加了共享使用的積極性;同時能夠發揮現有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效益最大化,診治更多的危重病人。
3? 探討
(1)三級醫院需要設立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24 h 運行,管理中心掛靠在醫療設備處,中心主任由醫療設備處處長兼任,醫療設備處派專職工程師負責管理,管理調配中心設備日常的借用、歸還、消毒、維護,同時設置兼職人員,協助專職工程師處理管理中心的日常管理,調配設備的轉運由經過培訓的物流公司人員負責。
(2)三級醫院必須采用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信息管理系統對所有調配設備實行標準化管理,實現設備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可及時地掌握設備的使用,維護,維修情況,為臨床提供可靠、穩定的醫療設備信息。
(3)模式2和模式3相結合 設置適合醫院實際情況的績效考核,鼓勵科室之間通過系統之間管理和集中配置相結合,完成設備借用、歸還、消毒、維護等過程,減少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設備的配置和對場地面積的要求。
(4)三級醫院必須定期針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開展操作培訓,可邀請廠家工程師集中授課,也可由管理中心工程師到臨床科室小范圍授課。
4? 結語
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是適宜三級醫院發展要求,滿足臨床需求,可以提高臨床滿意度和獲得感。符合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與評審細則要求。通過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中心優化醫療設備的資源配置,為醫院對設備的采購提供有利論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臨床科室滿意度和獲得感。通過管理中心這個紐帶加強對臨床科室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監管,實現了對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 蔣忠偉,張駿,吳浙君.急救設備動態調配評估模式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5(3):96~97.
[2] 張冬冬,李宏元.急救生命支持設備調配中心的建立與運行[J].醫療裝備,2018(3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