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瑾
【摘?要】新的課程計劃打破了單一的學科課程模式,將“活動”和“學科”共同納入課程體系,形成課程結構不可分割的“兩大板塊”,這無疑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改革,是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鼓勵大膽實驗,積極探索,普遍開設活動課程,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起到了直接推進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上作了安排,實際上敷敷衍衍,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關鍵詞】活動課;語文素質;素質教育
“開設活動課不一定就是素質教育,但不開設活動課就一定不是素質教育。”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活動課程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創造性、自主性的特點,開設活動課程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實踐同樣提醒我們,在全市中小學普遍開設活動課、認真上好活動課勢在必行。
語文學科的性質,最基本的有兩個:基礎性和工具性。基礎性,一般是指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際功能,具體說,就是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語文活動課要突出學科性原則,至少要包括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知識的應用兩個方面。學生通過語文活動課,要學到課堂教學中所學不到的語文知識,擴大知識視野,在身體力行中把從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知識理解得更準確、更深刻;學生通過語文活動課,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聯系實際,發展語文應用能力,提高語文素質。
因此,我們必須把語文活動課當作語文教學的一門正式課程,是同語文課堂教學并行的、相輔相成的,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課外活動課。語文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計劃等。在語文活動課中,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通過活動使學生真正學到一些語文知識,掌握一些語文學習技能,發展和提高語文的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遵循趣味性原則,達到樂此不疲的境界
兩年多的語文活動課的教學實踐,證明了語文活動教學比語文課堂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主要表現有:①語文活動形式多樣,較適合學生的好動、好奇心理。②語文活動自主性強,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余地,易形成誘發學生要求參與的良好氛圍。③語文活動立竿見影,成功感會使學生增強信心。④語文活動的適應面廣,不管哪一層次的學生都有可做的一點,只要學生參與、思考,就有收獲的機會。
自從開展成語連鎖填補、尋找廣告錯別字、書寫比賽、標點趣談、課外采訪等語文活動課后,學生們一直都保持著自主參與的積極性,課前課后,上學放學,你問我答,好不熱鬧,真是獲益匪淺,而且樂此不疲。
那么,如何使學生達到樂此不疲的境界呢?筆者認為,語文活動課的設計,一定要新、活、妙、實。新,一是內容的更新,不能老是采訪,老是成語練習或習字活動;二是形式要新,可以采用填空、猜謎、演講、做游戲等,形式要多樣化。活,是指語文活動課要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心理要求和個性愛好。妙,是指語文活動能激發興趣;寓教于樂,啟智于趣;也指語文活動課要活而有序,動而不亂。實,是指語文活動,誰都能參加,人人參與。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戲”的場景。語文活動課不能搞形式主義,而要落實語文的教學任務,要實實在在地培養和提高語文素質。
二、遵循實踐性原則,實現獲取見解的目標
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需再回到實踐中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他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這里強調的無疑是實踐性,語文活動課強調的就是學生的身體力行,強調的就是實踐性。
要在語文活動課中,使學生有真知灼見,就必須讓學生“三動”:動口、動手和動腦。
動口,就是讓學生親口說說,在說的實踐中學會說話,善于說話,提高說話的能力。
在訓練學生的說話技能時,要講究語文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以此來培養學生在各種情況下都應付自如的能力。調查匯報、答記者問、新聞發布等,可訓練學生說話的準確度、簡潔度和條理性;講故事、演講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生動性和鼓動性;辯論、答辯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敏捷度、中肯度;口頭評講作文、課文試講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要有目的性和漸進性。這些可以概括為六個字:順、準、簡、捷、巧、美。順,即說話有條理、順序恰當。準,即說話要準確、中肯,中心要突出,觀點與材料要一致。簡,就是在說話順、準的情況下,再簡潔一點,不拖泥帶水,不重復多余。順、準、簡,這是說話基本的要求,達到這三點后,再訓練學生說話要捷、要巧、要美。捷,即敏捷,反應迅速,回話快捷。巧,即說話巧妙,恰如其分,適人適事適地。美,即說話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動手,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寫寫畫畫,在寫寫畫畫中得到真知灼見。
語文活動的動手,一般有寫字、查字典、辦報、畫插圖等。在寫字比賽活動中,可以在書寫與比較中,得到寫字的秘訣,了解到寫錯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種檢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編排的規律;畫插圖,能進一步理解課文,也能以此推知課文里的其他插圖的意義與作用等。總之,在語文活動中,學生動手做,是容易得到真知灼見的。
動腦,就是讓學生動腦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么,從中尋出規律與道理來。在語文活動中,訓練學生動腦,一般是動口、動手相結合,以形成學生多想的習慣,從中得到真知灼見。例如,在動口訓練中,一般先讓學生想一想:講些什么?為什么要講這些,而別的不用說?從哪兒說起?為什么從這里說起?從別的地方說起是不是更好?怎樣才能講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據?
為什么這樣講能入情入理,有根有據?怎樣才能講得生動感人?在動口中,學生如果會這樣想,一定會悟出一點好的東西來。在動腦訓練中,也可單純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例如,成語連接,可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課文挑剔,可以訓練學生辨認優劣能力;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可以訓練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等等。
如果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真真正正地親自動口、動手和動腦,得到的東西一定能理解深刻,運用自如。
三、遵循自主性原則,取得主動發展的效果。
要使學生無師自通,在語文活動中,就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起到主體作用。例如,辦手抄報,讓學生幾個為一組,自己組稿,自己編排,自己抄寫。這樣有學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辦好后學生就有欣慰感,興趣就濃。再比如通過比賽,在比賽中對照別人,聽老師評說,就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學生經過幾次實踐,在辦報中自己總結,自己糾正,自己積累經驗和辦法,手抄報就會越辦越好。
要使學生主動發展,在語文活動中,還應該鼓勵學生“無師自通”,發揮個人專長,發展個性。例如,在演課本劇的時候,筆者往往讓喜歡編劇并且會編劇的學生執筆編寫,集體討論定稿;讓會當導演的學生選拔演員、排練;讓一些喜歡“評頭論足”的學生當演員和評委,讓他們來評價劇本和演出,總結經驗。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本劇的編、導、演和評的水平,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要使學生無師自通,在語文活動課中,教師還應該側重于授之以漁,導之以法。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并不是說不要教師的教與導,而應該是加強教師的教與導,并在教與導中發揮輔助功能。例如采訪活動前,教師應該教學生怎樣采訪,怎樣提問,怎樣記錄,注意些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采訪中自己學會采訪。語文活動中的趣味性與成功感會使學生增強信心因為語文活動的適應面廣,不管哪一層次的學生都有可做的參與點,只要學生參與、思考、活動,就有收獲的機會。
在學校課程發展層面是培養和建設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活動課師資隊伍。學校要根據現有教師的特長和活動課的要求安排好活動課教師,同時搞好教師的在職培訓,逐步實現一專多能。學校還可聘請社會上專門人才作為活動課兼職教師。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要加強活動課程的理論研究,探索活動規律,改革教學方法,避免走學科教學的老路。活動課程教學用書和參考資料應以教師為主,嚴格控制學生用書,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極端。鼓勵大膽實驗,積極探索,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起到直接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