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明
摘 要:通過改革稅費制度以調整我國現在的林業狀況是我國的林業改革的重要舉措,由以生態環境為主的產品取代原本單純的以木材為主的產品,雖然通過改革使林業產品的層面有所提高,但“輕稅重費”的弊端依舊存在,并嚴重影響我國林業的持續發展、阻礙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甚至嚴重影響我國公共財政的體制健全。本文對林業稅費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林業;稅費制度;問題;措施
一、現行林業稅費制度存在的問題
1.“輕稅重費”違背公共財政稅收原則,加大地方財政風險
稅收是我國財政組成的主要部分,在財政所發揮的作用中,稅收所做的貢獻也不可替代的,相對而言,收費只是對稅收形式下的一種補充,以保證稅收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我國林業的稅費格局“以費為主”嚴重違反了公共財政的組成原則。這種違反原則的行為打亂了原有的體制和程序,沒有發揮林業部門所收的稅費應發揮的作用,從林業部門的角度上分析,它本身的收入是林業費的收取,但是對于費用的利用沒有像稅收那樣重新用到再生產中,而是完全存在于林業部門內部的運轉系統中,甚至要上交給上級的林業部門,這樣的循環嚴重打亂的公共財政的運作機制并且削弱了稅費原本應該發揮的作用,是導致我國林業事業艱難發展的主要原因。
“輕稅重費”的主要表現是稅費的低稅率甚至是零稅率,較低的林業稅率有利于延長林業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和保護林業的發展,但是低稅率卻抽空了地方財政,使地方財政長虧不滿。而另一方面收取較重的費,但是費用是完全脫離于公共財政的體制之外的,兩種收取方式就造成了林業地區的地方財政長虧不滿。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本身有護林、發展林業的責任,通過政府撥款促進地方林業的發展,使原本就長虧不滿的地方財政陷入困境。
2.稅費征收混亂,監管困難
稅費來源冗雜且收付方式混亂是我國林業部門稅費的主要問題,征收主體不一,經常出現財政部門、森工企業、林業主管部門重復征收的現象,不和規制的亂收費現象也加劇了林業部門稅費的負擔。資金來源廣、首付方式混亂,這給林業資金的監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監管不力常常會出現資金的使用問題,資金亂用、挪用,沒有完善的資金管理體制,嚴重影響資金作用的發揮和效率的運轉。
3.育林基金制度問題
育林基金制度一直是國家“以林養林”政策實施的保障,保證政策的充分實行,對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國家森林植被資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林業的發展,國家對林業的投入,原本的育林基金的規模、使用以遠遠不能滿足林業發展的需要。在這種育林制度下不僅沒有發揮制度原本應發揮的作用,反而阻礙了我國林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及其本身的擴大再生產,更沒有保證“以林養林”的初衷得以實現,嚴重阻礙了我林業的發展,在這種現狀下,對育林基金的改革刻不容緩,是我國林業發展首當其沖應解決的困難。
二、林業稅收的制度改革措施
1.由“輕稅重費”向“以稅為主”轉變
由于對林業稅費的不合理征收所導致的地方財政長期虧空,使得林區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備,社會保障也遠遠低于正常水平,已成為阻礙地方發展的原因之一。通過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公共財政無疑是最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了,有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繼續深化改革的長驅動力。
(1)林地征稅主要是對于商品林,只按林地面積的大小進行征稅,其林地產量卻忽略不計,按林地面積的大小征稅,既可以擴大稅源的范圍,并且具有可靠的穩定性;林業的生產者既可以合理充分利用和開發林業,對于森林資源也起到了充分保護的作用,促使其長時間對于我國林業投資,不得不說是我國林業稅費改革的首選方案。
(2)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是我國一個炙手可熱的問題,對于生態環境問題,可以實行“誰破壞,誰補償的;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強制納稅人的行為,引導企業與個人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和生產活動沒有任何念頭;對于林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籌集大量資金,為其可持續發展做好后盾。
(3)調整增值稅、所得稅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目前眾多減免的優惠政策進行重新整理,進一步改善和完善優惠方式,強制進行目標管理,使得減免優惠政策的效果充分體現,取消不利于國家政策方針實行的林業項目。
2.不斷完善“以稅為主”的林業稅費制度
開征林業稅、生態環境補償稅;林業稅的開征以林地面積為主,對主要用于商用的林地進行征收,去除原本的產品產量原則,這樣的征收使得稅源穩定,能夠快速補充地方財政,從林業生產者的角度考慮,促使他們對林地有更合理的規劃及保護森林資源,對林業進行長期的投資。生態環境補償稅充分體現“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懲罰破壞林業發展的行為,鼓勵林業企業健康的發展方式,減少破壞林區的行為。
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的優惠幅度及范圍,主要針對于所得稅、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將刨花板、纖維板列入減免優惠項目里,改進優惠方式,增加優惠項目。取消與稅收相似的費用征收,如綠化費和保護權收費,堅持建立以稅為主的稅費體制。
3.育林基金的改革
應遵循公共財政的構建原則,盡快使育林基金退出歷史舞臺。育林基金取消后,要有后續措施跟上,且要遵循森林分類經營的原則。對公益林,投入主體主要是國家,國家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保證公益林的建設和保護。對此,《決定》提出,要把公益林建設、管理和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國家財政要重點保證;地方規劃的區域性生態工程建設投資,要納入地方財政預算;部門規劃的配套生態工程建設投資,要納入相關工程的總體預算。對商品林,則可采用開征林地稅的辦法。
三、結語
總之,林區的稅費改革刻不容緩,重建財政部門在林區的職責,擴大地方公共財政體系,改變原本林業企業的大規模支出改為政府預算支出,明確政府與企業的職責,政府主要負責一些企業無力負擔的公益性項目,繼而來改變林業發展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張徽,修長柏,婁伯君,等.內蒙古國有林區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7(02).
[2]王立磊.林業生態工程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的構建研究[J].農技服務,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