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
摘? ? 要: 科學合理地構建一套師資評價模式是研究型大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保持教師積極創新、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促進學科特色發展、實現高質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解析研究型大學現行的師資評價模式,掌握研究型大學的內涵建設規律和發展規劃路徑;結合激勵理論、教師發展評價等科學理論和崗位設置與聘用等人事改革制度,提出按照教師類別、學科類別、崗位類別等差異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建立教學科研業績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模式。
關鍵詞: 研究型大學? ? 高校教師? ? 師資評價
一、研究背景
“雙一流”建設標志著我國研究型大學建設進入新階段。在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放在了“雙一流”建設任務的首位,同時是其他四項任務的基礎[1]。在現有形勢下,如何對研究型大學的師資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成為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難點。科學合理的高校師資評價不僅是對高校師資工作進行有效管理,更重要的是讓高校教師從評價結果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對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不斷調整,達到整體最優化的目的。但當下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模式存在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指標不科學、評價目的不明確、評價內容不科學等不足。
二、模式漸進
所謂模式漸進(Incrementalism),是政策制定者在修訂制定政策或文件時,不一定從理性角度著手,而是在現有合法政策基礎上,對舊政策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通過漸進變遷,逐步把一項舊政策轉變為一項新政策的過程[2]。用模式漸進探討研究型大學的定義和演變過程,解析其核心內涵,彌補現行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等方面的不足,對于分析和建立新的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型大學的分類標準
在國外,最早是德國于十九世紀初把科學研究機構設立在大學,其次是十九世紀后期,美國將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在大學里成立研究生院,專門培養科學研究人才,助力科學研究的發展[3]。值得我們借鑒的是,美國卡內基基金會提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同時美國基于國內大學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數據進行專門研究,明確劃分出了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這一大學類型。
2.國內研究型大學的內涵特征
大學的基本功能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優秀的人才,但研究型大學從“研究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整體實力,包括綜合能力、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二是科學研究水平,在國際國內具有實現重大重點科技攻關的能力,是科技進步的推動者或引領者;三是培養質量更高的人才,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應具有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要實現以上三個方面,必須擁有與之對應的、水平相當的師資隊伍。
三、當代之惑
斯坦福大學在自身的發展戰略上,吸取和采用了彼得·杜拉克的事物發展理念,即精力、資源和時間應該用于使一個能干的人變成一個出眾的明星,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無能的做事者變成成績平平的做事者[4]。應用于研究型大學,即將優勢資源集中于頂尖學科,充分調配一切資源揚長避短。
研究型大學發展定位必須準確適當,避免多線發展,不刻意文、理、工、農、醫等學科比重或綜合性程度。研究型大學必須堅持一流學科導向,一味強調學科多而廣、面面俱到,難以形成優勢集中。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評價體系必須緊密結合定位和導向,集中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從而以點帶面,助力一流大學建設。
四、時代之路
1.基于激勵理論的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與評價
激勵理論起源于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經過漫長發展和完善,形成系統的激勵理論,旨在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奮斗目標。教師的需求使其產生了動機和目的,教學科研產出是動機和目的的具體表現和價值結果,因此要達到理想的產出,必須充分研究教師的合理化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最終實現“最佳激勵狀態”。概括高校教師合理需求的特點,主要包括:物質需要、情感需要、自尊榮譽、創造成就、學術發展、權力需要等方面。在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核心,充分解決完善教師全面發展和創新研究所需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挖掘教師創新的潛在力。
一是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激勵。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研究型大學應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負責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統籌教師的思想引領和管理服務,引導教師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嚴謹治學,與時俱進。
二是加強高校的學術氛圍營造——學術激勵。研究型大學應積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倡導教授治學,建立學術委員會,追求務實嚴謹的科學態度。積極推進行政權和教育權、學術權的分離,把學術委員會建設為最高學術權力機構,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制度,對教師、科研人員進行學術同行評價。通過完善學術評價制度,既能規范教師學術活動,又能對教師的科研活動加以規范引導和集中力量,創造出更多的集體效益。
三是積極營造教師的成長環境——環境激勵。堅持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政策,以績效為核心,構建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體系。在完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量的基礎上,搭建教師評價模型,對教師的工作實現從“質量”“數量”到“工作過程”的全方位績效考核,在評價中實現崗位分類考核、工作分類量化,進一步完善教師的收入分配和績效獎勵制度,體現按崗定薪、按勞取酬和優績優酬的薪酬體系。
2.基于發展性教師評價理論的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與評價
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以促進教師未來發展為目的、評價過程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尊重教師主體地位和人格,激發教師的主體精神,促使每一位教師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5]。發展性教師評價理論應用于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與評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個體主動,建立教師職業規劃。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運用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為了改進。通過評價過程,促進教師本人由被動到主動規劃合適的職業發展路徑,提高職業素養和能力。
二是以人為本,發揮教師主體作用。發展性教師評價是評價者與教師在平等的環境中一起研討、一起協商、一起交流,使教師樂于接受認同評價系統和評價結果。評價過程注重動態監控,既關注高校教師原有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更關注高校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考評內容有傳統的教育教學成果、科研業績成果等方面,也有師德師風、職業道德、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科研方法等;既考評高校教師已有的業務水平和成績,又評價課程培訓、出國進修等。
三是個體差異,實行教師動態評價。在研究型大學中每一位教師的成長背景和個人經歷都不一樣,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如果用固定的、唯一的評價標準衡量每一個教師,就容易使某些高校教師產生失落感和挫敗感,不利于隊伍建設。研究型大學應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差異性,允許教師在發展階段任務、能力專長、發展速率方式上存在個性特征,并積極努力朝統一的發展方向努力工作、自主發展提高。因此,研究型大學更應注重教師個體向理想目標努力奮進的過程,而不能僅限于對結果的評價。通過建立教師評價個人檔案,及時掌握和更新教師的發展特長和方向,存在的優勢和成績,實行縱向的、動態的、全面的評價。
3.基于聘任制和分類制的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師資評價
科學合理的崗位設置是研究型大學實行聘用制和合同管理的前提和基礎。研究型大學的崗位設置應打破學院和學科的壁壘,在校內進行優勢學科組合,構建學科平臺,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學科。崗位設置不能忽視教學崗位,要兼顧教學和科研兩方面。崗位設置必須有利于形成吸引和培養杰出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的環境。研究型大學教師崗位聘用制創新的關鍵在于按需設崗、以崗定薪、分類管理、分級聘任、分類評價。
一是定崗定編。以完成崗位基本工作量為原則,嚴格控制編制規模。實施總量控制、結構比例控制和高級職稱比例控制。建立固定編制和流動編制相結合的教師管理模式和教師資源開發的有效機制,達到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資源共享的目的。對一般的教學科研人員堅持“按需設崗”,對于高層次人才要努力實現“按人設崗”。
二是分類管理。對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教師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崗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設置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和初級四個層次和一至十二級崗位,同時將教師可選擇的崗位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和研究型等,分別制定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工作量和崗位職責。嚴格崗位聘期目標任務制和考核評價制,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動秩序,實行“非升即走”“非聘即走”等優勝劣汰方式。
三是分類評價。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般學科門類較多,各個學科之間的師資力量不均,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必須按照不同研究類型、不同學科、不同系列、不同類別構建分類指導的教師評價體系,并制定獨立的團隊評價體系。同時,需根據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不同量化指標之間的轉化和頂替規定,以適應不同學科或專業方向差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龔思怡.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4):107-111.
[2]胡炳仙.我國重點大學建設的漸進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7(5):26-31.
[3]何晉秋,蘇竣,柏杰,方惠堅,薛瀾.提高創新能力加速建設研究型大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1-8,59.
[4]張安富,劉興鳳.斯坦福大學創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經驗與啟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04):75-80,122.
[5]欒敏.發展性教師評價理念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