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萱 黃剛



摘? ? 要: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和國家認同感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對徐州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現狀的調查,分析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的認知現狀及存在問題,從“家風家訓”的培育、“傳統文化”的傳承、家國情懷內涵的重構、氛圍營造和社會實踐五個方面探析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 ? 家國情懷? ? 現狀調查
一、家國情懷的歷史淵源
家國情懷是將家庭、國家作為命運共同體相結合的一種思想理念,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1]。家國情懷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宗法制下的“家國同構”與“家國一體”思想[2],在中國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傳統的家國情懷觀在當時個人德行培育規范、家族倫理秩序管理、國家治理模式與社會安全穩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現代漢語角度解析家國情懷,主要包含“家”“國”及對“家”“國”的“情懷”三個層面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家與國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經常被相提并論[3],在“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思想影響下,無數先賢圣人、仁人志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把對家庭、故土的依戀,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作為一生最崇高的追求。隨著歷史的演進、時代的變遷,家、國、天下的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根植于中國人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卻一脈相承下來[4]。
二、家國情懷的當代境遇
自近代以來,由于國家政局的動蕩、國際形勢的改變及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由傳統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繼而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學和國際法關系基礎上的從“天下”轉變為“國家”的觀念對傳統三綱五常的價值系統造成影響[5]。尤其是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中的新時代大學生而言,對家國情懷的認知與理解是他們能否具備優良的品德,能否心系國家與世界,能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青春力量的重要標志。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大學生家國情懷現狀有待改善,因此,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對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家國情懷的時代價值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重點提出“要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的要求,文件指出,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教育工作核心,分別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面對學生進行以家國情懷教育為重點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高度重視[6]。
以“家國一體”和“家國同構”為起點而形成的“家國情懷”在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中不斷沉淀和升華,從先秦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近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新時代全體中華兒女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國情懷”在一脈相承中實現了偉大的超越。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就是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始終緊密結合起來,立足本職工作,艱苦奮斗,做一個有責任擔當、有奉獻精神、懂得感恩的新時代大學生[7]。
四、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現狀調查
由于新時代的大學生所處環境、發展方向、社會活動、個人思想發展水平等不同,造成了對家國情懷的不同理解。為了科學準確地判斷及了解具體情況,本文依托徐州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的發放涵蓋了不同學校、年級、專業,調查問卷設計的內容涵蓋了“家國情懷”“家風家訓”“傳統文化”三大方面。
學生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4份。其中,211高校共47份,占19.58%;普通本科高校共159份,占66.25%;普通專科院校共34份,占14.17%。大一50人,占20.83%;大二86人,占35.83%;大三61人,占25.42%;大四43人,占17.92%。具體數據見表1。
(一)大學生對“家風家訓”的認知現狀分析。
1.對“家風家訓”的重視程度。
在被調查者中,76.25%的學生認為家風家訓“挺重要的”,22.92%的學生“沒什么感覺”,僅有7.92%的學生認為家風家訓“不重要”。說明新時代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家風家訓”很重視和認可。
2.對“家風家訓”的了解程度。
根據調查結果表明,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了解“家風家訓”,并且大多認為只有“為人處世”“誠實守信”“和睦相處”“尊老愛幼”是“家風家訓”的具體體現,僅有不到40%的學生選擇“忠君報國”。
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對于“家風家訓”的了解仍局限于家庭及個人層次上,并未從“國家”角度進行聯系與深入思考。因此,對于大學生“家風家訓”現狀的培養應著重放在大局觀上,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
3.對“家風家訓”與“現代社會建設”關系的理解。
在調查中,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良好的家風家訓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改善社會風氣”和“弘揚傳統文化”兩個方面,其次是“加強思想文明建設”與“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此外,約25%的學生對兩者之間的聯系沒有正確的認識,表明目前的“家風家訓”教育仍有缺失。
(二)“傳統文化”的了解及認識現狀。
1.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重視程度。月月月月月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約有28.33%的學生能夠確切地掌握我國傳統節日的日期,13.75%的學生難以掌握,具體原因是對農歷與節氣不夠了解。
而在表3中,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表示“仍然記得并期待傳統節日的到來”。
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新時代是一個網絡信息大爆炸時代,一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外來節日、外來文化的沖擊、碰撞,多元的世界使一些價值觀未完全成形的學生追隨潮流、過洋節。
第二,某些學生內心缺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同樣對文化、對民族甚至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強。表明應當加強對學生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培養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化的認同感。
2.現代教育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影響。
在問題“您的學校是否開設了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和高校類別的交叉分析結果中,在“211”高校中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有相關課程開設,普通本科則是44.03%,普通專科僅有8.82%,不到十分之一。
從中發現高校間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差別。由此,建議高校之間可以開展交流與學習,通過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轉變和教學手段的進步,加強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加強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
(三)新時代大學生對家國情懷認知程度。
1.新時代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了解程度。
如表4所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內涵基本了解,非常了解的占總樣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有將近五分之四的學生意識到了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同學認為家國情懷不重要。
在家國情懷基本內容的統計中,只有一半的學生將家國情懷和“尊老愛幼”聯系起來,與之前“家風家訓”的結果類似:大學生對家庭和國家的關聯認知并不清晰,沒有家國一體的大局觀。
2.新時代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內涵認知情況。
大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內涵掌握得不夠透徹。72.73%的學生認為“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家國情懷有關聯,即仍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認識到其中聯系;學生對于家國情懷和“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不夠到位,與上面調查結果符合。
針對這一現象,國家社會可以通過宣傳,比如以影視劇、路牌等形式,聯合家庭與學校形成良好的氛圍,達到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內涵理解的目的。
3.新時代大學生對家國情懷培育的看法。
如表5所示,有69.58%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有必要開設家國情懷的相關課程,表明新時代的大學生對家國情懷有著一定的關注度,并且對其較為重視。然而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對家國情仍懷抱著無所謂及忽視的態度。
根據對數據的交叉分析顯示,“211”高校學生、普通本科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重視程度遠高于普通??茖W生,與之前對“傳統文化”課程的統計數據相對應。表明學校對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學生對家國情懷的了解和重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加強學校對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工作便是重中之重。
而在培育家國情懷的問題上,如表6所示,學校開展相關課程成為最多人支持的方式。其次是參加社會調查和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在問卷的最開始,統計了大學生課余生活對新媒體的關注方向,其中將近一半的學生的課余生活重心都放在娛樂節目上,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選擇新聞時事節目。表明部分新時代大學生對國家大事、時事政治漠不關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某些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不夠,從側面反映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
五、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途徑
當前,部分大學生對于家風家訓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能夠主動地重視,但是部分學生局限于家庭及個人層次上,未從“國家”角度進行聯系與深入思考,并且大部分大學生對“家風家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家國情懷的關系理解得不夠完全、不夠透徹,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和家國情懷的關系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時事政治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關注度,對傳統文化、民族和國家缺乏一定的認同感,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缺乏一定的責任感,因此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形成合力,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良好的氛圍、環境、措施和內容。
(一)從“家風家訓”入手,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中的“家”是“家風家訓”的具體體現,“家風家訓”的塑造是培育家國情懷的起點。在家庭方面,家長要營造良好家風,樹立良好家訓,為學生做出榜樣和示范;在學校方面,可以舉行“家風家訓”鑒賞的相關活動,通過搜集歷代名人的家風家訓,聯系時代發展特色進行鑒賞。同時,可以開展大型情景再現活動,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自己編演,使活動做到有情、有境、有趣,讓學生“神入”到家風家訓的特色魅力當中,在情境中了解、熟悉家風家訓的真正含義,從而達到實施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在社會方面,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對優良“家風家訓”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二)從“傳統文化”入手,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培育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要營造優良的家風環境,還要學會尊重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寶庫,鼓勵學生閱讀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民族、對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做好傳統文化的普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在家庭方面,可以通過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經典的習慣,讓孩子認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可以借助讓孩子學習書法、樂器、戲劇等方式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在學校方面,可以借助開展“全民閱讀”“百家講壇”等讀書活動,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大家接受經典的洗禮,提升自我修養與內涵。此外,學校方面還應該開設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社會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傳統文化節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比如結合地方特色,舉辦特色美食文化活動,從美食文化中了解中國傳統美食,領略飲食文化魅力,培養大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從重構家國情懷的內涵入手,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在古代,家國情懷是愛家、愛國、愛君主,新時代,家國情懷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由愛自己、愛家、愛校、愛黨、愛國等優秀品質組合而成。
所謂愛家,就是擔負起作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F在的大學生大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享受著來自父母、長輩過多的關心與愛護,因此大都缺乏對他人關愛的意識。所以,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課堂的感恩教學培養學生對家庭、對他人關心的意識。既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需要,又是社會倫理關系和諧的需求,更是家國情懷的核心基礎。
所謂愛校,就是愛護學校、愛護班級、愛護宿舍、愛護同學,與此同時還要關注、關心學校的發展,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校園里可以看見部分大學生“機”不離手,“宅”成了生活常態,甚至一些人引以為豪,使大學生喪失團隊意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下降。因此,正確地引導學生放下手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志愿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關愛身邊開始,培養愛校意識,對培養家國情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謂愛國就是理性愛國,先國家之憂而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踐行“中國夢”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聰明才智和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高校要經常通過升國旗、團日活動、主題講座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辨是非,提高警惕,勇于承擔,樂于奉獻。
(四)從氛圍營造入手,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第一,在社會層面。可以從新媒體入手,網絡的迅猛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讓學生“開眼看世界”的同時,網絡上一些低俗的、反動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會被學生瀏覽。所以,社會國家層次要守好網絡文化的第一陣地,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學校教師和家長要承擔起凈化學生內心受到網絡負面信息消極影響的責任。社會、學校、家庭要密切配合,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積極的成長環境。
第二,在家庭層面。家長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以身作則,對待老人孝順、關心,對待孩子耐心、友愛,做到尊老愛幼,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教育、帶動孩子從善、從孝,促進家庭和睦,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情懷,營造親切、友愛、平等、自由、互相關愛的氛圍。
第三,在學校層面。學??梢酝ㄟ^開展校園文化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等活動加強對愛國人士的事跡、家國情懷方面的典范的展覽宣傳,營造濃厚的學習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的氛圍。此外,專業教師、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心懷天下,愛家、愛校、愛國的,具有新時代家國情懷的大學生。
(五)從社會實踐入手,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步入社會之前與社會有效接觸,并憑借自身能力對社會做出貢獻,將社會對自身的認同與自己對社會的認同結合起來,對培養家國情懷有著很大的幫助。學??梢耘c社會相關部門合作,積極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國情考察、科技支農、文化宣傳、服務民生、生態環保、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志愿服務,讓他們在社會志愿服務和實踐中了解國情、民情和社情,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
何為家國情懷?如何踐行家國情懷?是值得當下每一個大學生深刻思考的問題。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有家而有國,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國俗語連稱國家。因是化家成國,家國一體,故得連稱”[8]。家國本為一體,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觀念,逐步將愛自己、愛家轉變為愛黨、愛國,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楊清虎.“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03):60-66.
[2]梁耀明,李嘉明.當代大學生軍訓與家國情懷的歷史傳遞[J].勞動保障世界,2017(24):33-35.
[3]孫保全.以“家”構“族”:中華民族歷史建構的獨特邏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7):47-52.
[4]習近平.樹立五種崇高情感[J].西部大開發,2013(6):5.
[5]張斌,段周燕.家國情懷的當代培育[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21(03):65-68.
[6]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J].歷史教學,2018(13):18-23.
[7]肖超婷.淺析新時代下“大學生之愛國”[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10):259.
[8]錢穆.晚年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