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芬
一、輔助欄目的內容
歷史教科書設計的輔助欄目形式多樣,設計新穎,針對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包括導言、問題思考、材料研讀、人物掃描、相關史事、知識拓展六部分。
二、導言部分導入新課,明確重點
導言部分總括課本主要知識,并用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并明確課文的重要知識點,強化學生學習的意識。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的導言:“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課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青銅器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又具有怎樣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的內容及其造字特點又是什么呢?”。學生通過閱讀,知道《青銅器與甲骨文》 這課的重點就是青銅器的制作和制作工藝,甲骨文的記事內容和造字特點,而且青銅器與甲骨文對學生來說都很陌生,讀了導言部分,對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再去學習課文,熟悉輕松多了。
三、問題部分引發思考,鍛煉能力
問題思考部分,采用的是提問的方式,將問題拋出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回答,鍛煉了學生的思考探究及表達能力。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設計的問題思考是:“設想一下,當時的人們對連綿不斷的戰爭會有什么樣的想法?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學生學習了課文中的桂林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通過思考探究,就能得出“反對戰爭,希望戰爭結束;渴望國家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答案。
四、材料研讀培養教師學生閱讀和查閱資料習慣
材料研讀部分,有趣,有用,貫穿教材的每一課,采納的材料針對教材的某個知識點設計,既是對重點知識的補充,又增加教材的趣味性,還能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學和學習要求。于教師來說,備課時必須認真研讀,將材料中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或者是將材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解讀,必要時還得查閱各種資料,弄明白材料的出處和意圖;于學生而言,必須讀懂材料,多讀,培養閱讀能力,第二能結合課本知識分析解答材料,能培養學生邏輯。比如,七年級上第八課的材料研讀“富貴不能贏,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你認為孟子的這段話體現了什么思想?”教師備課必須明確這段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貴不能使之腐化墮落,貧賤不能使之改變志向,有權威也不能使之屈服.結合教材孟子的思想主張,進一步認識孟子的品德,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又如七年級歷史上第12課的材料研讀“當時的農民見經商容易致富,也紛紛棄農經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想一想:這種狀況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學生反復閱讀,讀懂材料后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答案:經歷了長期戰亂后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后果”。材料研讀部分在教學中的運用,增加了知識面,鍛煉了教師和學生的能力,是歷史學科教學和學習的有力輔助手段。
五、人物掃描再現人物史事,是歷史的有力佐證
人物掃描部分是對課本中的主要人物的再次介紹,對課本主體部分的補充,通過人物掃描的閱讀,能進一步理解人物所處具體時代的具體舉措做出正確的評價。如七年級上第33頁的人物掃描就是對商鞅的簡介,讀了之后能進一步了解商鞅,理解商鞅變法的不易,認識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從長遠看,商君的變法又具有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作用的道理。
六、相關史事和知識拓展部分是對課本主體內容的補充和延伸
相關史事和知識拓展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增加學生的知識廣度和趣味性,學生通過閱讀,知曉更多的歷史知識,對個人素養的培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七年級歷史第12課的相關史事“董仲舒吧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識”就是對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舉措為什么會被采納知識的一個補充.另一段”漢武帝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尤其重視興修水利.他曾多次組織數萬人開挖水渠,還對黃河進行治理.有一年,漢武帝征調數萬人……”是對漢武帝文治武功的補充,是對經濟措施的詳解。
七、課后活動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課后活動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個檢驗.通過課后活動解答的效果,學生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教師也能知曉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做到及時查漏補缺.
總之,新一輪歷史部編教材設計的輔助欄目使教材版面多樣化,內容寬泛有趣,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為教師的教學豐富了內容,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廣度,使歷史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利用好輔助欄目,教師輕松教學,學生輕松學習,借助輔助欄目圓滿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