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花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拿破侖.希爾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是呀,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更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好壞,不但影響孩子的生活、性格、行為等,還直接關系到學習和工作的成功與否,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將來。因此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用兒歌規范行為
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上學、上課、活動、放學、紀律、衛生等等,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農村孩子的課外閱讀量十分有限,對瑯瑯上口、生動有趣的兒歌尤為喜歡,為此我把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帶領學生經常吟誦,提醒其自覺執行。
如上課鈴響后,學生邊拍手邊唱:“打鈴立即進教室,安靜坐好不浮躁,老師進來要起立,師生互相要問好。”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由吵鬧變為安靜。上課了,要做到:“上課專心來聽講,積極主動勤思考,回答問題先舉手,課堂作業完成好。” 翻書時齊說:“我翻書,不說話,翻好書,坐端正。” 書空時齊說:“伸出右手食指,我跟老師學寫字。” 書寫前,告誡學生:“手離筆尖一寸長,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邊要一拳。”書寫時指導學生:“一看、二寫、三對照,看清筆畫寫正確。”下課了,應注意 :“下課室外去活動,樓道室內不追跑,第一重要上廁所,游戲安全要記牢。”站隊時教唱:“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靜、齊” 。
這些兒歌,易讀好記,便于學生對照動作是否到位,適時地誦讀,可以保持學生們學習專注、投入,使課堂氣氛富有生機與活力。也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不知不覺行為得到規范和強化。日久天長,形成習慣。
二、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眾所周知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把老師想象幾近神圣和完美,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使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寫的每一個字以及穿的服飾、理的發式等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在他們眼里,老師就是他們的榜樣,他們千方百計地學著老師,模仿著老師。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最嚴格的“監督”下,我們要規范學生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如:在課間,我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順手擺好桌椅,課前兩分鐘準備時準時站在教室門口,打掃衛生時我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這一切,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教室的衛生工具擺放不整齊時,總有學生去擺放好,教室地面有紙,學生會馬上撿起,而且他們還學會開窗、開門時輕輕地。知道了怎樣做才不會打擾別人。
再如:剛入學,學生排隊走路時,由于自控能力差,總忍不住要說話,雖然聲音較輕,但你一言,我一語,就變得很嘈雜了。盡管老師在一旁不斷提醒,但學生總堅持不了多久便又開始了,效果不盡人意。后來,我改變方法,每當學生排隊走時,我首先開始不說一句話了,學生見老師都一字不說了,大都安靜下來,當還有個別學生說話時,則一個手指放在嘴巴前,只需一個“噓——”的提醒,變立馬安靜下來。
我在做這些事時,是發自內心,不只是做給學生看,因為只有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行為指導學生,才能對學生良好習慣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給學生一種具體的、親切的、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在時時事事上養成好習慣。不少學生還能舉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反復訓練,養成好習慣
一年級小學生的記憶力、自制力不強,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有些動作往往講過了他們也不會記住。所以,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經過嚴格、反復的訓練才行。
如:每節課前我都要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習用品的擺放,每節課中我都注意訓練學生正確的“站姿、坐姿、寫字姿勢、舉手姿勢、讀書姿勢”,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昂首挺胸向前看,身要坐直頭要正,一尺一拳一寸高,左手平放舉右手,手捧書本眼看字” 。每節課下課鈴響時,及時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表揚。隨時運用恰當的時機有目的地對學生訓練,給達到要求的學生頒發小紅花,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使獲勝的學生產生自豪感,合格的學生產生滿足感,不達標的學生有一點緊迫感,在老師的指導下使學生的正確行為逐漸形成“自動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家校合作,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光學校注重而家長不配合的話,那是很難取得實效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里度過。可見,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與家長談心、交流,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建議家長在家中設計積分形式欄,如:“大樹開花”、“滿天星星”等,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表揚、幫助與引導,及時糾正不良習慣,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讓孩子時時都生活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不斷地給與督促和引導,需要學生長期不懈地努力。有句諺語說得好:“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幸福。”讓好習慣為學生插上成功的翅膀,使他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