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
我校正在推行的“以主體發展為核心”的課堂文化,我們正在努力構建“生本、對話、合作、發展”的課堂——通過教師“勇敢地退,適時地進”, 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課堂五種交流手勢的運用,實現從“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構建“對話文化”;通過同伴交流、小組合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中,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師生共生互學,來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發展。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對話”中得到發展呢?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就教育的本質方面而言,葉瀾教授就曾提出:“如果從形態的角度看,我們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借助“對話”來實現。教學中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教材內容為“話題”共同去生成和創造“文本”,去構造“意義”的過程,其實,從《論語》對孔夫子教學的記載,已經有了這種教學思想的萌芽和,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的本質定位于平等對話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語文教學特別需要交流與對話。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語文課怎么教?教什么?傳統觀念當中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課總要“交給”學生一些東西(知識)。知識傳授得多和少、好和壞,直接體現著這節課的價值。殊不知,學生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記憶,而是感受、體驗、自省和提高的過程。這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東西,需要老師重視學生自己的東西。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借助有關載體,如課文,去展示、交流、確認學生對生活的這種理解、感受、體驗和認識,并進而加以提升。對學生來說,他的這些東西拿出來和不拿出來不一樣,有交流和沒交流不一樣,得到別人的確認和沒得到別人的確認不一樣。其間,老師的任務就是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過程,而不是什么都靠老師去“講”,老師要實現由傳授者、管理者到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轉換。這就是我們學校所倡導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勇敢地退,適時地進”,從教師單項意義的“講授”轉變成課堂教學中的交流與對話。在課堂上要形成對話,完成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得到發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要尊重學生,給學生以自由的、寬松的心理空間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動地想“說”什么,必須要在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下進行。只要是學生真誠的、發自內心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讓他認識到是有價值的。我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讓同學們對文中人物進行點評,談出自己的感受體驗,本意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個學生站起來竟然說:“老師,我覺得葉欣這樣的犧牲太可惜了。”我當時一愣,因為在我的頭腦中根本沒有這個儲備,但我沒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讓他說說為什么。他說:“因為課文里也寫了她在感染之前已經感覺身體不適了,作為一個醫務人員她應該預感可能自己感染了,這個時候她應該立刻去檢查身體,應該及時休息,這樣她就不會死了,她不死的話對社會貢獻更大”我聽后對他的“理性分析”能力進行了表揚,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正是因為她忘我的工作才沒有關注到自己的身體反應啊,她的犧牲確實讓無數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啊,大家痛心的不就是因為她這種忘我的犧牲精神嗎?”這位同學聽話欣然點點頭。通過這樣的對話,不僅實現了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而且創造了共同成長的精神氛圍。如果老師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著自己的“權威”,學生說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擬定好的“標準答案”,老師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給以批評,那么交流很難進行的。
二、要努力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
要讓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實現課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話題確定的恰到好處。有的問題太淺或太小,學生對此“不屑一顧”;有的問題太深或太大,學生無從談起或摸不著頭腦;有的問題不能觸動他們的內心世界,對此學生“沒興趣”,等等,都會使課堂失去交流的基礎。交流的話題要定好,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辦法去激勵。要構建“對話文化”教師也要發揮指導作用,提出一定的話題要求和必要的范圍,以免脫離文本。另外話題的設置,在與文本有著必然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注意趣味性、開放性、綜合性,讓“對話式”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廣闊天地,從而讓學生在“對話”中得到發展。
三、教師要善于在“對話”中轉變自己的角色
“對話”的實質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并不是說學生本身就能完成學習任務,這同樣需要老師的幫助和關注。
首先我認為在對話之前教師應該是一個設計師。在“對話”教學進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思考:定什么話題、學生是否有話說、可能會出現什么狀況、將會收到怎樣的效果等。只有當這些問題教師能高瞻遠矚地了然于胸之后,“對話”才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其次在對話活動中教師應該是一個主持人。“對話式”教學是在民主、開放的氛圍中進行的,尤其是合作討論的次數較多,難免會出現課堂中的喧鬧情境,教師應弄清產生喧鬧的原因,組織好課堂紀律,保證對話正常有序地進行;同時對小組討論要格外留心,絕不能成為一個旁觀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觀察每一組確實在討論嗎,弄清不討論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松懈要及時促進,如果有困難要給予一定的幫助,教師應以合作伙伴的態度去關照他們。對話過程中生生之間難免會出現分歧、冷場等現象,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出主持人的機智,去引導學生達成某種共識(只是在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啟發學生繼續發言。這就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地進”——進去引導和點播,糾正學生發言中的錯誤等等。學生在交流、對話,我們老師不是局外人,而是主持人。
只要我們轉變觀念,真正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好我們的教學,學生一定會在寬松的教學氛圍“對話、交流”在這樣的“對話”中得到尊重,更加自信,這就是最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