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梅
課前導入是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對于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許多教師認為一節課的重點在于新課知識的講授,應該多花些時間,而新課的導入可有可無,這樣草率了事,只會大大降低學生認識新知的效率。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榇吮救苏務勅绾斡行У貙胄轮?。
一、以舊引新導入法
以舊引新是一種常見的導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師非常喜歡采用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起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同時還很好地為新知識的講授打下基礎。尤其是數學,是一門結構嚴密,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很多知識是鐵鏈一樣一環緊扣一環。例如教學“能通過嗎”,卡車3.25米,限高3.5米時我們可以復習“元、角、分”與小數的關系的舊知遷移類推出“米、分米、厘米”與小數的關系。3.25米到底有多高,通過舊知知道3.25元就是3元、2角、5分,所以得出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3.5米就是3米5分米。3.25米小于3.5米,這卡車能通過。這樣引入不但復習了舊知也使教者易教,學生易懂。
二、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法
數學與人類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著,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解決問題。使數學更加地接地氣。例如在教學“5的認識”時“5根手指”,“5個腳趾”,“5個同學”......學生很快就知道“5”的意思。在教學“周長”時請每位學生到校園撿來一片樹葉用彩色鉛筆描出樹葉的邊線,再描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得出“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以上兩個導入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學與日常緊密聯系,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巧用好奇心導入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就是好奇心重。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本能地希望能搞懂它。如果學生對于數學問題有強烈的好奇心,就會激發他們去學習,思考和探究。這樣在積極的學習態度 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就會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教師讓學生準備一些多位數,自己先確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來考老師,看哪個同學可以將老師考倒。結果老師對學生報出的整數,總是能夠快速準確地判斷。在學生產出好奇心時,拋出判斷能否被3整除是有規律可循的,從而掌握新知成為了學生最大的愿望。
四、游戲導入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進行新授時如果能夠利用游戲對孩子的吸引力進行導入工作,這樣就很容易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倒數時,就可以做相反動作的游戲,如“起立”要“坐下”,“舉起你的左手時”要“舉右手”,“向前轉”時要“向后轉”......然后寫出“2/3,3/4,1/5……”的倒數是什么?學生很快就說出是“3/2,4/3,5/1……”又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中做一個變手游戲,電腦屏幕上孫悟空伸出一只手,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得出乘法口訣:“一五得五”接著孫悟空變出二只手,三只手……與此同時得出相應的乘法口訣。這樣學生在游戲的吸引下,興趣盎然,積極性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五、故事導入法
故事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更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就以猴子分桃的故事引入,有個老藝人養了一群猴子,以表演為生,上午3個桃子,下午3個桃子。近來因收入少了,老藝人只好上午2個桃子,下午3個桃子,猴子們馬上不干了,為什么不干了?很快學生就說出少了一個桃子。于是老藝人想了想,改為上午3個桃子,下午2個桃子,猴子們又賣力地表演。桃子還是5個呀!為什么?引入加法交換律:2+3=5,3+2=5,2+3=3+2.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知就像絢麗煙花的導火線,像一劑良藥的藥引,導入法還有談話法、猜謎語、直觀法......教學之道,應該是因勢利導,教無定法。無論哪種形式的導入都必須起到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作用。新課的導入必須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在迫切的求知心情下進入新知。也就是說導入新知必須充滿有趣性、知識性、科學性和啟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