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珊珊
摘 要: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論對學生采取怎樣嚴厲的教學措施,學生的學習都會停滯在某一階段,進步緩慢。經過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發現這是由于學生的學習動力缺乏而產生的結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重視學生學習動力的培養,想要通過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投身小學語文的學習中來,獲得語文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境界。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教學手段也隨之變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學習動力;有效培養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包羅萬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可以使學生武裝自己的頭腦,升華自己的思想,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進步。但是,就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情來看,學生對語文學習動力存在不足,不能盡快融入語文課堂中,對語文學習存在抵觸的現象。教師要想解決學生的這一瓶頸問題,就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學生,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和改善,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立足學生興趣、學生理解、學生活動等方向,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一、立足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活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方面,對學生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興趣讓學生開始探索學習的道路,是興趣讓學生開始利用所學知識觸碰世界。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興趣的培養,要積極挖掘學生的內心動力。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節省教學時間,總是采取講述的方式,匆匆開始教學,匆匆結束教學,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樂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結合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教育。
例如,在學習“秦兵馬俑”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在教學中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課文中對秦兵馬俑的描述,繪制自己心中的秦兵馬俑,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熱愛。學生先是結合語文課文和史實資料,對秦兵馬俑就進行了設計和繪畫,利用手中不同的色彩,繪制了不同的兵馬俑,展示了兵馬俑或坐、或站的不同姿勢,感受到了課堂學習的樂趣。接著,筆者將學生的繪畫作品匯總,進行了點評,指出了學生繪制過程中的閃光點及不足,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在繪制過程中獲得了語文學習的樂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也變得生機勃勃。
二、立足學生理解——加深學生印象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消化語文知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深入了解的。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不能將教學目標停留在學生會背誦、能記憶的程度,還要組織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知識才能夠放在具體的場景應用。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重視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認為學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解課文的,造成了學生學習方面的時間差。針對以上問題,語文教師要及時遏制,采取有效手段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盡快理解課文,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學生看到問題后,通過閱讀了解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大概,紛紛表達了對周恩來總理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大理想的敬佩。接著,學生為了解決問題,對課文進行了詳細閱讀,找出了問題對應的答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樹立了報效祖國的理想。這樣一來,筆者通過為學生設問,為學生指明了閱讀的方向,讓學生看到了努力的道路,加強了學生的思考。
三、立足學生活動——發揮學生能力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實踐者。學生只有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才算是掌握了知識,完成了學習的使命。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輕視了學生的實踐作用,不肯花費時間組織學生實踐,使得學生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展示自己。語文教師要想解決學生以上問題,就要組織學生多開展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筆者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學會多動腦、多思考,不盲聽、不盲信的道理,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索“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背后的科學背景。學生先是通過不同方式了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看到了伽利略堅信科學的精神,知道了“眼見為實”的哲理性。接著,筆者又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描述,使得學生紛紛表達了對伽利略的敬佩,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總之,本文立足學生興趣、學生理解、學生活動等方向,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展開了教學探索,對學生理解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進行了指導,讓學生看到了語文學習的積極方面,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文兵.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一)[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10.
[2]劉金婷.小學語文多元化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