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英
摘 要:充分互動的課堂是當今教學的一個重要追求。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策略,內容包括:創設生活情境提高互動的效率;引導探索與合作互動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互動教學
眾所周知,在應試教育下,小學數學可以一直采用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室實際上更像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很少有發言的機會,一般都是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話。互動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方的行為,只有建立起師生間良性的溝通,才能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學生能力的發展。筆者任小學數學教師多年,一直以來在課堂上貫徹互動教學理論,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現歸納幾點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策略,還望能夠對大家有一些微小的啟發。
一、創設生活情境提高互動的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觀念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把學生教導成會做題,能在考試中獲取高分的應試型人才。所以,在互動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讓數學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升和毫升”這一節的內容時,在教學開始開始,筆者說道:“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兩個容積單位“升”和“毫升,這時在黑板上板書升(L)和毫升(ml)。那么,同學們想一下在生活中時候見過這兩個容積單位呢?”學生們一時之間想不出來。筆者繼續引導道:“容積單位表示和液體有關,同學們再想一下?這時筆者用手給學生指了指黑板上的兩個字母,因為一般瓶裝水上,都是以字母代替漢字表示計量的。”這時,終于有學生回答了:“我在飲料瓶上見過。”筆者說:“很好,確實是這樣。”然后,筆者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一些飲料瓶,通過飲料瓶開始這一節課的教學。通過對話,以及生活化的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探索與合作互動相結合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起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并真正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為此,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探索與合作互動,讓學生勤于探究,勤于思考,在課堂中形象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
比如,在教學“可能性”時,筆者先是以一個小游戲進行了課堂導入——在一個木箱里,放入三個球,其中一個球是紅色的,另外兩個是白色的。分別讓幾位學生進行摸球,每個人摸出一個球,記錄球的顏色,然后再將球放回木箱,再摸。如此摸三次,學生在摸球中一般有三種可能,即全是紅球、兩白一紅、全是白球。通過這些記錄得來的結論,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再讓一位學生上來,摸上三次,在所有可能的結論中,你認為哪一種出現的機率最大?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筆者讓他們結成小組合作探究,最終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以此觀之,通過探究性活動和問題引發學生的動機和探究欲望,是實現互動教學的重要途徑。
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有更強烈的互動的愿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比如,“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教學內容——用幾塊小正方體,根據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圖用小正方體進行擺放。于是,筆者就大費周折的給他們找來了這樣一些小正方體,并發放給每一位學生相同的塊數。筆者在黑板上畫平面圖,和學生互動,讓學生根據平面圖擺放小正方體。教師畫的平面圖應該由易到難,避免一開始難度太大,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有效互動,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四、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互動教學的基礎,在新時期的教育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應該存乎于教與學之間,而應該展開其他層面的溝通。我們一直說,要和學生做朋友,其實這也是互動教學理論所提倡的。
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學生的個人以不能在淪為學習的附庸品,他們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且是有差異的個人,在性格、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給予每一個個體應有尊重和關愛。我們不但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還要盡可能地深入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在情感和心靈層面上和學生進行真誠的溝通,讓他們感知到教師是真正地關心自己。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向和諧融洽發展。基于這樣的師生關系,互動教學將能夠更順利地展開。
總而言之,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上,教師要為課堂上的互動學習行為做好準備,在互動中要積極主動且要使得互動變得有效,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讓學生對師生互動教學形式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實踐表明,隨著師生互動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效率會逐漸提升,教學目標也會科學地完成,這便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有效策略研究——以宣威市板橋鎮為例[J].趙楠.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S1)
[2]方明.內容、形式與表達——有梯度的語言教學策略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