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翔
摘要:在電視紀錄片配音解說的過程中,配音員如何通過自身聲音和專業修養去展現畫面,讓受眾與創作者實現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情感融入、語言技巧、作品認知等三個維度來討論配音解說的創作實踐。
關鍵詞:紀錄片配音;創作技法
在電視紀錄片配音解說的創作過程中,由于畫面在銜接組合的過程中,觀眾的認知可能會出現邏輯上的斷層,出于引人思考、突出觀點、渲染情境等需要,在解說詞不便直接陳述或表露這種邏輯關系的時候,配音員通過采取自然且無限貼切場景的語氣,利用人聲藝術的無限張力,將觀眾限定在創作者預設的狀態之中,并自然而然的實現意境升華。由此可見,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水平,一方面由創作者內在修為決定的,文稿的創作、素材的拍攝、畫面的組合、同期聲的選擇等等,都離不開攝制者或團隊的格局眼光;另一方面,如何將文本和畫面的內涵、作品的意圖如何通過生動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觀眾眼前,配音員的專業素養至關重要。
那么,我們從紀錄片配音解說創作的基本維度去分析,如何能夠如何做一個“好解說”或者可以“解說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情感融入、語言技巧、作品認知等三個維度去優化配音解說的創作實踐。
一、合度把控情感是電視紀錄片配音創作的首要前提
在配音創作過程中,情感是整個創作活動的依托,發揮自己積極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將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情的不同,語氣的基調、節奏也不相同,從而才會產生虛實結合、情真意切的有聲語言。對于如何合度把控情感,應當重點把握以下兩點著力:
第一,著力于解說與畫面的有機融合。感情與畫面是相輔相成的,感情因畫面而生,畫面因感情而更生動。在紀錄片解說中,經常容易出現的誤區一是過于客觀冷靜,見字發聲,平直寡淡,感情游走于畫面之外;二是情感判斷錯誤,過于飽滿,超越了畫面的承載或脫離了片子本身的情感。故而在配音解說過程中出現了語感不貼切、聲音不準確、感情不真切等問題。配音解說者在實踐中應以真實情感為依托,充分理解文字與畫面之間的關系,積極找尋到與畫面和諧一致的配音風格。
第二,著力于自然與刻意的有機銜接。解說中通過語調準確地表達思想情感是解說者的功力所在。這表現在語音處理過程中,將需要突出強調的情感因素做到預先設計,即輕重緩急的恰當安排,表達時又能夠不露痕跡地自然流暢地進行。這里需要解說者事先做足功課,對語音的處理細節已經做到精心設計成竹在胸,無痕跡地表現出來。昆曲有“水磨腔”之說便是從這個道理中引得的。設計的刻意與表達的不露痕跡兩者有機銜接,決定語音解說的藝術品質。
二、合理運用技巧是電視紀錄片配音創作的關鍵環節
配音解說的創作是由配音員完成的,熟練合理運用“外四”語言技巧,是配音員充分表達內心情感,引導觀眾進入預設情境,實現情感共鳴的關鍵所在。
第一,把握停連的情景帶入功用。正所謂“言有盡,意無窮”,恰當好處的停頓和留白,可以有效的讓觀眾對畫面產生回味和思考,有層次的進行情感的過渡,產生回味無窮,意境深遠的效果。
第二,把握重音的表情達意中的功用。重音以及輕重格式的把握是配音處理的重要部分,可以使人物關系、畫面構圖重點主次分明,從而引起觀眾的注意在紀錄片中配合畫面表達情景的某一特征。
第三,把握語氣的情感共鳴功用。一方面每部紀錄片都有其獨有的氣質要求,既而有一定的語氣要求;另一方面,一部紀錄片中語氣處理也應根據具體的畫面和內容適時變化。
第四,把握節奏的意境升華功用。配音的節奏,受到解說詞的寫作風格、紀錄片的立意、音樂的節奏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在有聲語言表達體系中,“節奏”則是從全篇稿件出發的抑揚頓挫、回環往復的聲音形式。
三、全面認識作品是電視紀錄片配音創作的重要保證
配音解說是創作是二度藝術創作,是基于配音員對作品主旨、背景、內涵和外延等要件全面把握的情形下的一種自我構建,傳播者構建吻合,能夠將創作者的意境再度升華,體現出配音員的專業和內修。簡言之,就是要把握“領會”、“結合”、“轉化”這三點。
第一,所謂“領會”,就是配音員要高度深刻的領會解說文本所期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內在意蘊。配音解說文本就如同我們進行散文創作是,章節段落看似天馬行空,卻形散神不散,內在的邏輯主線和精神主旨,是需要觀眾透過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體會、去傳神。如何抓住解說文本的內在精神靈魂,實現與創作者思想的同步升華,這就要求配音員要深刻理解解說詞所涵育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這種理解必須依賴配音員自身對解說文本邏輯與實質的全面把握,并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與創作者一同對紀錄片的畫面進行深刻解讀。
第二,所謂“結合”,就是配音員要全面把握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內外環境。在創作過程中,個人主觀意圖、國家與社會導向、大眾審美傾向,這些主觀因素共同構成了紀錄片創作過程的內外環境。配音員必須主動的去適應紀錄片創作的社會背景,并按照這種需要,去選擇合適的解說方式、語調強調、節奏韻律等。
第三,所謂的“轉化”,就是配音員通過自我認知對電視紀錄片構成要素及其所處環境進行一體化的再設計再創造所形成的差異化配音風格與藝術特色。配音員在做好“領會”“結合”的基礎上,要對紀錄片創作各類元素進行再認識、再總結,并通過這種再認知的過程,實現解說詞與畫面的有序銜接、音樂音效與表情達意的同頻共振、語言風格與情境渲染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