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中關鍵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特殊年齡階段,對于學習容易產生厭煩和抵觸的情緒。為了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教師在教學模式上要更加注意方式,既要注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提升,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促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主動學習化學?;诖?,本文針對多媒體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初中化學教學;應用探究
引言:化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一些難題。同時化學也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其中很多化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針對于化學實驗還要有動手操作和思維發散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幫助學生較好的掌握這些抽象化的知識,促使學生能夠有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當前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越發廣泛,其中多媒體是最常見的教學設備。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多媒體的重要作用,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
一、多媒體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首先,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瘜W理論知識的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枯燥性,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需求,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模式缺乏新意,很多學生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樣的教學氛圍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而將多媒體教學應用于化學教學中,可以將化學中抽象的知識以一個生動形象地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其次,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幫助教師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學生不愿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導致教師無法通過學生及時的反饋從而來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加強學生主動與教師溝通的欲望,優化教學環境。
二、多媒體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一)應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方式
初中化學是一門較為理論性的學科,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媒體的優勢來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上的不足。要知道應用多媒體能夠挖掘很多的教學模式,比如情境創設法、微課教學法等,這些都是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水資源保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水資源浪費的視頻,以及可能造成的結果,來自然引入教學內容,之后給學生提出問題:(1)含有哪幾種有機物的生活污水排入水體會造成水資源的污染?(2)新聞里經常報道“赤潮”和“水華”等生活現象,這些現象中蘊含著什么樣的化學原理?用這種任務驅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化學潛在的學習能力。
(二)應用多媒體整合教學資源
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慎重篩選之后決定的,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趣味性和時效性。當今教育環境下的教學資源每天都在更新,因此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媒體的優勢來開發趣味和教育并重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化學學習體驗。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一些不一樣的理論資源及實踐資源,促進化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工業制法》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下載實驗教學資源,在真正實驗教學之前可以先給學生播放視頻資源,讓學生初步了解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意義。
(三)更新教學觀念,強化多媒體應用意識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路上重要的引導者,一定要對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有一個較高的要求和評判標準。在多媒體教學中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必須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強化自身對于多媒體應用的認識,以及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在多媒體環境下實現有效的化學教學。首先,教師要注重化學課堂時間上的分配,給學生留出思考和發表見解的時間,建立自身多媒體應用的觀念;其次教師在應用多媒體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要不斷發現自己多媒體應用能力上的不足,實現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化價值,給學生提供最積極的引導和最高效的幫助,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社會各界都加強了對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要求。因此對于初中化學教師來說,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重大價值,并且通過不斷的研究,采取科學的教學途徑,將多媒體教學最大化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改變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刻板印象。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溫馨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改變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刻板印象,提高初中化學教育體系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杜革燕. 淺談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中),2016(7).
[2]洪周平. 多媒體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35):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