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霞 陳飛羽
摘 要: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通過對桐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狀況實地調研,運用案例式就欠發達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投入有待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人力資源不足等制約因素。針對于此,從堅持規劃先行、強化黨建引領、強化產業支撐、注重資源整合、打造農業品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六個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中圖分類號:F3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0-0014-03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黨和國家農村工作的指南。桐城市委市政府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立足自身特點,明確發展思路,扎實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但桐城農業農村發展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如何解決好桐城農業農村發展問題,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鑒于此,筆者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對桐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作了專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桐城市農業發展現狀
桐城市地處安徽省中部,面積1 571平方公里。境內有山區、崗地、平原三大地形地貌類型,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農業氣候條件適宜,農業品種資源豐富,農業是該市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桐城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持續擴大。2017年底,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44.7萬畝,流轉率為71%,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已形成糧油、畜牧、水產三大主導產業和茶葉、園林、棉繭等特色產業。先后被國家和安徽省表彰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安徽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縣”、“安徽省綠色食品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
(一)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5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20萬畝優質小麥基地、20萬畝優質油菜生長基地,高標準農田面積44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32萬畝。主要農用率達91%。201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2018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2.8億元,糧食總產達到44.8萬噸。
(二)農業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7年底全市擁有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家,其中國家級3家、安徽省級20家、安慶市級76家。農業龍頭企業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注冊商標達200多件,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安徽名牌產品8個、安徽省著名商標18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60個,家庭農場533家,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178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穩步增長,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三)三產融合發展初步形成
全市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休閑農業、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等三產服務形態,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園入選國家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目錄,2017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億元。擁有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1家、安徽省級2家。糧油、畜牧、茶葉、園林已形成全產業鏈發展,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態。
(四)農村改革穩步推進
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落實好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土地承包政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農村“三變”改革啟動,2018年底全市46個村完成“三變”改革,實現分紅800余萬元。涌現出雙港鎮龍山村學堂組、黃甲鎮石窯村和桐城市興農油茶專業合作社等一批農村“三變”改革典型。
二、實施鄉村振興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這些年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得到長足進步,但由于歷史欠賬多,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缺口還很大;旱澇保收土地較少,農業防災抗災能力較弱。就筆者調研來看,桐城市也和全國一樣,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桐城市的兩大水庫鏡主廟和牯牛背都是修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是為農業灌溉服務的,現已成為城區飲用水源。隨著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和道路建設,原來的引水渠已基本不復存在。
(二)農業投入有待提高
近年來,中央不斷增加農業方面的投入,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緩解了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但從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筆者走訪范崗、孔城等鄉鎮以及市財政局了解到,目前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而上級財政對非貧困地區農業投入有所減少。自2016年以來,隨著國家重點工作中心的轉移,脫貧攻堅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加大對脫貧攻堅的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整合大部分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這樣對非重點貧困縣農業投入就顯著減少,一些三年連續實施的支農項目,只實施了一、二年就停掉了,如現代農業發展項目、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等,有些支農項目實際到位資金比下達的計劃少。另外,農業經濟缺乏金融支持,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桐城市農業當前的產業主要為傳統的種植養殖業,簡單粗放,如種植業仍以水稻等農產品的原始加工銷售為主,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特色種植方面開發不夠,龍頭企業實力不強,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眾多,但整體規范化程度不高,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效果不明顯。少數有資源的村發展起了林業、旅游業,但業態層次不高,與現代農業相比,差距還是很大,對農民的帶動作用也還有限。
(四)農業人力資源不足
農村“一懂兩愛”人才的缺乏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因素。一方面,鄉村大量青壯年及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勞動力不斷轉向非農領域和城市就業,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則明顯呈現出老齡化、教育水平低的特點。目前桐城種植大戶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種糧大戶中年齡50—60歲的人群近一半,中小學文化程度的近90%,絕大部分被雇參與農業勞動人員的年齡為60—65歲。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但與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網絡雖然覆蓋但網速不行,道路雖然通了但還不是四通八達,衛生環境依然較差,教育醫療雖然有但提供產品的檔次和水平難以滿足需求等等,人才“不想”回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