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明暉
摘 要:創新是國脈所系,要實現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人才培養則是方向所在,教育應當重點關注如何激發和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而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離不開文化環境這一重要因素,文化創新是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推動劑,加強儒家文化創新建設,應采用樹立鼓勵創造創新策略,有效促進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
關鍵詞:創造力;儒家文化;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0-0101-02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發展各類創新教育”[1]。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根本突破點是盡快培養大量的創新人才,而其中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增強青少年創造力無疑將是關注的重點。
一、儒家文化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社會環境,它對培養形成青少年的創造力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研究和利用文化對青少年創造力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各種文化紛紛呈現各領風騷,其中影響至今也是最大的文化是儒家文化,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成長的環境,青少年的成長過程長期浸潤在儒家文化的環境中,探討儒家文化對青少年創造力如何產生影響具有必要性。
(一)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主要是指的是生活在文化圈中的人民在生活生產中所遵循的潛移默化的規則,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在世界觀層面上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第二,在思維層面上主張開放包容,在共存中求發展;第三,在國家層面上強調“修身齊家平天下”,家國一體;第四,在價值觀層面上強調“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避免沖突,種族寬容,宗教和諧”[2]。儒家文化的社會等級觀念強烈、注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
(二)儒家文化對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影響
人的創造力的心理根源離不開文化[4]。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創造力元素,在思維方式上強調經世致用,與時共進,集各家所長發展和創新。不在于為人先,而強調凡事有依據,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5]。
1.教育觀
儒家教育強調教育,注重標準化考試。由于重視教育,儒家的家校聯系比西方更加緊密,家長更加支持學校工作,參與學校教育,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和提高接受教育的水平提供必要條件。但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好學校好老師資源的稀缺,導致青少年進入好學校、得到好老師的過程存在激烈的競爭,這會給青少年施加過度的情緒,如壓力、抑郁、焦慮等。特別是單一的標準化考試壓力的傳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機制,阻礙了青少年創造潛力的發展。有研究表明,限制選擇、過度壓力下的青少年,存在需求不能滿足以及得不到及時獎勵的問題,那么,他們的內在動機和創造力表現會受到打壓和破壞,也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動力不足。只有當青少年存在強烈的學習動力時,他們才會對學習任務更有興趣,才會投入更多的激情,其創新水平才會得到提高。因此,儒家教育重視的標準化考試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阻礙青少年創造力發展的不利因素。激烈的競爭使得學校的教育目的不再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是幫助學生通過考試,這樣手段就變成了目的;標準化考試系統還使得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始終注重和過分強調記憶、重復,最終形成了悖論——重視教育變成了壓制和限制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日復一日的標準化考試重壓下,青少年為求得高分,只會對整齊劃一的課本知識死記硬背,從而缺少甚至慢慢喪失了獨立的思維能力,更難以開發自我的獨創性,久而久之,他們不會給自己設立任務,只會機械地重復和完成別人提交的任務。
2.教師觀
尊師重道不僅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基,可以成為青少年創造力發展的保障。教師權威發揮得越完全,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越強。同時,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較強的科學技能和獨特的人格特征對學生的影響會至為深遠,但是同時它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一旦學生在思維上屈服于教師或者其他的權威,學生就會失去獨立思考和獨立創造的潛能。
由國家制定全國統一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考試程序,實施統一集中的教育管理,教師沒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只是教育內容的傳授者,學生也缺少了自主創新、自由展示創造力的空間。同時,由于學校的課程是集中化、剛性的集中課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自由的空間,教師為適應高強度的標準化考試環境,只教授應試知識和技巧,沒有進一步對知識進行加工整合,學生只是從眾多的選項中找到符合標準的選項,這樣最終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3.家庭觀
儒家家庭有著比西方更強的凝聚力,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支持以及日常起居,可以促進青少年的思維創新。父母對子女未來和成長一般均有家庭期望,這樣會促進個體創造性欲望的激發,給予個體創新的動力。父母支持青少年的家庭作業,與學校間的配合緊密,重視勤奮、努力和堅持,為青少年實現創造夢想指明了努力方向。然而,由于強調孝道和順從,也會導致青少年接受長輩的思維,抑制了自我的發展需求和創造性思維。因此自主空間較少,而且由于不允許與家長有分歧和犯錯誤,這也會導致青少年因循守舊,因為只有分歧與錯誤才會促使青少年進行自我探索,也是開始走向創造道路的起點。如果將孝道延伸到對國家的忠誠和服從、對社會的一味迎合,不批判不質疑,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會對個體創新創造產生嚴重障礙,不利于創新意識與創造潛能的開發。
4.價值觀
儒家價值觀最重要的特點是重群體輕個體。儒家思想強調集體和諧和國家根本利益,排斥追求自由的價值觀,缺乏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在儒家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這樣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社會只強調一致性,忽視了個性需要和表現。在集體主義價值觀至上的原則指引下,群眾通常不會采取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只會聽從權威和偶像的擺布。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青少年也只能亦步亦趨,或者沉默不語,傾向于妥協和避免沖突。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性就會隨之降低,而且由于不鼓勵獨立和沖突,害怕與眾不同,也會抑制創造力的發展。
二、青少年創造力培養需要創新文化
(一)激發和營造社會和學校對于青少年創造性的鼓勵氛圍
激發和營造社會和學校對于青少年創造性的鼓勵氛圍,在鼓勵創新、允許試錯的新文化語境下,需要優化創新人才培養評價策略。學校教育以考試為指揮棒會忽視創新創造,可以在標準化的考試中加大個性化的比例,從社會和學校的導向上引導青少年創新創造的意識,鼓勵青少年成為創新人才。把社會激勵和學校激勵相結合,在社會上整體氛圍鼓勵創造、允許試錯,在學校教育方面也要力圖構建鼓勵創造的文化。
(二)教師培養路徑創新
教師培養的路徑創新是指培養與時俱進的創新教育教師,應該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創新創造的引導著、研究者和實踐者。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教師不是權威,教師也可以犯錯,這樣就在教學實踐中打破了自我設限的權威,積極營造自由探究的氛圍,鼓勵學生探索學術領域,把自我學習、深度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創造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創造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小氣候。
(三)家庭環境
由于儒家文化對于家庭的重視,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細胞,對于青少年創造的影響不言而喻,家長應當擺脫唯我獨尊的一套,放下架子,平等對待家庭成員,積極營造非權威的家庭,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有助于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的土壤,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家長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針對家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不回避家長的責任。積極鼓勵孩子獨立探索,促使孩子主動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并敢于動手勤于實踐的能力和行為習慣。教育孩子學會獨立、質疑和探究,提升孩子個體創造的樂趣。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個性,把如何讓孩子的創造潛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作為家庭教育努力的方向。
(四)創新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化到個人價值觀的創新,可以直接推動學生的發展,從而在內在上推動青少年創造力。只有當學生在個人價值觀中追求創造力的發展時,創造潛能才能夠得到激發。只有在青少年的價值觀中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時,青少年才會有力地促進社會共同體價值觀的強化,從而為整個社會創新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創新是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推動劑,加強儒家文化創新建設,應采用樹立鼓勵創造創新策略,以各種方式方法,積極有效地促進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_政府信息公開專欄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顧明遠.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4):1-4.
[3]? 梁志明.試論中國與儒家國家文化交流的特點與趨勢[J].東南亞研究,2009,(2):7-63.
[4]? Hofstede G,Bond M H.The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8,(24):21.
[5]? 張武升,肖慶順.論文化與創造力培養[J].教育研究,2018,(1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