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旭云
摘 要:小微企業融資一直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從國內外學者研究情況來看,大部分都集中在討論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及解決辦法方面,少數學者還對小微企業融資理論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讓我們對小微企業融資有了新的認識。正是有了這些觀點,也才會促進金融機構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從而可以有效破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
國內小微企業概念是由經濟學家郎咸平于2011年提出,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市場、保證就業、自主創業的生力軍,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業的興衰與市場經濟的增長、就業率的高低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息息相關。作為中國草根經濟支柱的小微企業具有規模小、資產少、風險高等特點,是以銀行為主的傳統金融服務業一貫輕視的邊緣地帶。根據有關行業發展報告,小微企業中真正可以獲得國有金融機構貸款的僅占1成左右,其獲得的貸款在我國全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僅為20%左右,還有90%的小微企業從未獲得過銀行的經營貸款。融資難這一頑癥近年來愈發凸顯,成為抑制優秀企業成長的最大瓶頸。
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都加入研究小微企業融資領域,部分學者將國內外小微企業融資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了系列值得參考的成果。比如馮梅等(2013)、蔡超(2014)、劉志祥(2017)就是主要代表。我們在其研究基礎上,對小微企業融資理論進一步豐富,形成新的分析框架,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更為豐富的創新觀點。
一、國外小微企業融資研究
國外學者研究小微企業由來已久,從已獲取的國外相關研究文獻來看,他們十分注重將計量工具引入問題研究,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來討論這些企業融資問題,特別是在研討小微企業融資理論、經濟政策對小微企業融資的影響以及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等三個方面。
1.小微企業融資理論分析
1931年,麥克米倫爵士在給英國政府遞交的報告,注重建議對中小企業加以服務和資金融通,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因此,麥克米倫是有關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首位提出者,他的這一問題的提出,被業界稱之為“麥克米倫缺陷”,其核心觀點是企業的融資成本、手段以及難易程度都與其規模密切相關。后來,Malnell etc.(196l)研究認為,由于中小企業的成立時間比較短,這些企業缺乏比較完整的信貸記錄,而銀行批準是否提供信貸往往是根據信用記錄來進行判斷,所以小微企業很難通過信用來獲得商業銀行提供貸款。Udell etc.(1998)通過綜合分析后發現,小微企業之所以難以獲得銀行貸款,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即企業規模較小無法規避經營風險;管理不完善,無法維持持續經營;企業有關信息統計不夠完善,無法提供完整的信貸記錄等。這三方面因素導致小微企業很難控制其經營獲得,從而無法順利地獲得商業銀行為其提供貸款。艾得森(2004)從雇員出發對小微企業的范疇進行了界定,他認為,如果企業的雇員數量在10名以內,那么這樣的企業可以將其視為小微企業。米安妮(2005)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各界都很關注小微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起研究小微企業融資的熱潮。雷斯維加(2006)認為,因小微企業經營活動范圍受限,無法獲得可靠的財務信息,因此很難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這一現象表明看起來負債風險較小,但是從本質上看,由于缺乏資本的大力支持,對小微企業的后續發展將是一大限制。貝克(2007)提出,對全社會來講,小微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通過構建非正規經營環境下小微企業的評價指標,結果表明,小微企業在不同環境下經營業務,如果能共享經濟信息,可以減低經營成本,從而很好地控制企業的成本。奧格登(2007)認為,由于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從而可以提出更多的信貸需求,對銀行業務形成新的增長點。不過,由于小微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較低,經營中出現破產的概率較高,也會更為容易地產生信貸風險。納帕德羅(2008)以南非為研究對象,從小微企業的商業支持和技術轉化入手,論證了在該地區發展小微企業所需要支持的要素。斯皮尼奧等(2010)研究了葡萄牙小微企業對外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從融資的視角來做了深入討論。
2.經濟政策與小微企業融資
Taylor(1988)考察了小微企業融資與金融自由化之間的聯系,結論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環境下,即使有眾多小微企業融資也并不會引起信貸資金供給規模的增加。Steel(1994)研究表明,小微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由于其交易規模較小,所承擔的交易成本高,從而更加容易引起經營風險,正是由于這些因素,小微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難度將會大幅度增加,加之用于融資的抵押物品短缺,融資過程中將會遇到更多的障礙。Bernanke等(1996)、Berger等(1998)一致認為,由于小微企業的經營活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于銀行貸款,所以這類企業的融資與貨幣政策有很強的相關性。Schiffer etc.(2001)以全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為樣本數據,通過實證檢驗后發現,小微企業的經驗風險明顯比大企業要高,所以其融資難度要比大企業難度高得多。Peterson etc.(2002)認為,不但金融機構的合并將對小微企業融資產生影響,而且金融機構的結構調整也會直接影響小微企業融資。具體影響程度與小微企業的自身發展潛力有很大關系。Roberto(2008)認為,與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較,由于小微企業的信息披露存在諸多缺陷,也不嚴格,從而導致了信息不對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小微企業存在更高的破產風險,抵押品也較少,將會遇到更多的融資障礙。Agarwal等(2008)認為,由于小微企業規模不大,內部各種制度一般都不健全,加上信息內部化現象比較嚴重,從而導致了資金供給主體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這是導致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主因。
3.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
Berger etc.(2006)率先提出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概念,從此在該框架內研究小微企業融資成為了一種潮流。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的主要觀點是:一是除了抵押貸款、擔保貸款等以外,許多交易型貸款技術也可以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這些貸款技術主要包括信用評分、資產保證以及融資租賃等。二是許多銀行正在使用交易型貸款技術,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更多便利,所以這種交易型貸款技術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三是隨著貸款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再是影響小微企業融資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綜上所述,小微企業融資新范式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貸款技術、企業規模以及融資環境等。Berger etc.(2011)通過實證檢驗后發現,一般來講,大銀行在交易型貸款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是,這種比較優勢也并非絕對,因為對于融資租賃來講,大銀行雖然在固定資產貸款技術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但是在交易型貸款技術方面,銀行的貸款比例并不會因企業的資產規模而單調變化。De La Torre etc.(2010)對小微企業貸款新范式進行了實證檢驗,最終發現,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外資企業,它們都將小微企業的貸款融資作為服務戰略目標之一,同時還發現,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除了關系型借貸技術外,小微企業還有多種貸款技術。Hatice(2014)以土耳其的銀行為研究對象,論證了小微企業的融資貸款模式,結果表明,在土耳其這個國家,對于小微企業融資來講,大銀行的貸款支持力度比小銀行要大得多,不論是在貸款規模方面,還是在給予小微企業貸款比例上,大型銀行做得都比小銀行多。Beck et etc.(2005,2006)認為,影響小微企業融資的宏觀因素主要包括貸款的類別、資本管制、合約制度、國際經濟環境、擔保體系以及法律制度等。Porta(2001)認為,由于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主要取決于貸款技術的應用,這就要求政府要不斷地完善監管環境,為新的貸款技術應用提供更多的便利。Michael(2013)認為,由于BaselⅡ支持銀行廣泛搜尋潛在客戶信息,這樣對小微企業融資帶來了更多機遇,其貸款的可獲得性和質量都將大幅度提升。
二、國內小微企業融資研究
有關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近年來國內學者研究討論的熱門話題。相比國外研究小微企業融資范式來講,國內學者很少涉及小微企業融資理論分析,更多是在總結國內實踐經驗基礎上探討小微企業融資有關問題。總體來看,國內學者研究小微企業融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國內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原因分析以及討論互聯網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有關問題研究等。具體分析如下:
1.國內小微企業融資現狀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研究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眾多學者長期加入研討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而引起這種困難的因素又可劃分為企業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很多學者結合互聯網技術來研究小微企業融資的方式方法。從研究階段來看,可以從兩個階段來進行劃分,即以2013年為界限,在這之前可以概括為以企業與銀行之間關系為切入點,重點研究小微企業為什么融資那么困難。有的學者分析企業行為動機、企業投資以及企業的經營活動等信息非對稱,從而引起企業到銀行貸款受到阻礙(張維迎,1997),有的認為由于銀行推行信貸配給,而企業在信息公開方面又做得很不好,從而引起企業融資困難(林毅夫,2005),還有一些學者從資金需求、中介服務以及資金供給等整個鏈條來分析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深層次因素(盧卓,2012),并從企業、政府以及銀行等三者關系角度闡釋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現實路徑。從2013年以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研究小微企業融資更多是假如互聯網元素,比如馮宇(2017)以廣西小微企業融資為研究對象,研究了融資的需求特性,并將其概括為總體需求量很大、個體需求量又很小且資金需求又很急迫等。范方志等(2017)研究發現,隨著供應鏈融資技術的進步,可以很容易解決珠三角地區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2.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原因研究
李建林等(2011)認為,小微企業融資之所以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商業銀行融資服務體系不完善,支持創業融資的機制不健全以及我國證券市場不發達等。魯政委(2012)研究認為,由于小微企業與政府之間缺乏暢通的溝通渠道,從而引致企業很難獲取政府出臺的有關政策信息,特別是對金融政策了解較少,從而無法使政府很有針對性地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融資政策,金融機構也無法為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這系列信息不對稱往往會阻礙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趙語等(2016)認為,由于政府沒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務平臺,特別是缺乏適合小微企業的融資平臺,從而出現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出現信息不相耦合,影響企業的融資。
3.互聯網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方面表現出巨大進步,特別是無論在融資條件還是模式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這一情況變化,引起了國內研究界的極大興趣,也相繼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田珍珍、李桂蘭(2015)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認為當前小微企業主要通過P2P或商業銀行網絡貸款兩種模式進行融資。馮瑞琦(2018)認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主要應當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使用大數據平臺提升融資效率。孫金金、姚玉良(2016)認為,在互聯網快速發展、與傳統產業加快融合的背景下,借助于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信息流通和資金流通配置都得到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及融資模式創新為小微企業融資帶來了極大的機會。小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企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考慮選擇適合的融資模式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張璇(2015)以電子商務平臺小微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阿里小貸與民生銀行兩種融資模式做對比,討論了互聯網融資模式與傳統銀行融資模式之間的差異性,結論認為,兩種模式均可作為小微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選擇路徑之一。張姬(2016)認為,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需最大限度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小微企業開創新的融資模式。李素紅等(2018)經過分析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后,將博弈論引入小微企業融資范疇,從而證明互聯網金融可以提升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
三、結論與啟示
從以上綜述來看,國內外學者基于多個維度來研究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這些研究有利于加深我們對小微企業融資的認識,特別是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提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政策舉措。具體來看,在融資渠道方面,許多學者認為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加之融資成本也很高,從而帶來更多的融資風險。在小微企業融資艱難的原因分析方面,大部分將其歸納為小微企業規模不大,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擔保,正是因為小微企業“先天性”缺陷導致其融資困難。有些學者將其困難歸結為金融體系的不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非企業自身因素方面。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辦法方面,主要從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不斷健全金融體系,加大當地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等。
概括起來,盡管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小微企業融資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共識,但是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小微企業融資,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多種方案,還可以不斷豐富融資手段。
參考文獻:
[1]馮梅,史開國.我國小微企業融資理論及研究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3,25(14):108-110.
[2]蔡超.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文獻綜述[J].中國商貿,2014(14):120-121.
[3]劉志祥.小微企業融資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4):70-72.
[4]Berger,A.N. and Udell, G.F.(1998)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2,613-673.
[5]Agarwal,Hauswald.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3):11-16.
[6]Berger,A.,and G. Udell.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Vol 30,NO. 11.pp.2945-2966.
[7]Berger, A., and L. Black.Bank Size,Lending Technologies,and Small Business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Vol 35,NO. 3.pp.724-735
[8]De la Torre, A., M. S. Martínez Pería, and S.L. Schmukler. Bank Involvement with SMEs:Beyond Relationship Lending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 Vol 34,NO. 9.pp.2280-2293.
[9]Hatice, J. The New Paradigm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e:Evidence from Turkish Banks[J]. Iktisat Isletme ve Finans,2014,Vol 29,NO.335.pp.45-72.
[10]Beck,T.and R.Levine. Leg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Menard [J].Working Paper,2005.
[11]Beck,T.,and A.Demirguc-Kunt.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 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 Constrain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Vol 30,NO. 12.pp. 2931-2943.
[12]Michael,M.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GFC-robust Forecasts for Risk Management under the Basel Accord[J].Journal of Forecasting,2013,Vol 32,NO. 3.pp.267-288.
[13]張維迎.莫里斯論文精選:非對稱信息下的激勵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56-257.
[14]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5(7):35-44.
[15]盧卓.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國際借鑒與路徑選擇[J].科技經濟市場,2012(06):41-43.
[16]馮宇.廣西小微企業融資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28):187-188.
[17]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12):34-43.
[18]趙玲,李建林.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銀行貸款模式創新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3(7):72-76.
[19]魯政委.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癥結是信息不對稱[J].中國金融,2012(9):90-92.
[20]趙語,杜偉岸,李樹娟.互聯網金融促進科技金融發展機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12):39-43.
[21]田珍珍,李桂蘭.“互聯網+”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15(6):38-40.
[22]馮瑞琦.互聯網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分析-以阿里金融為例[J].商業研究,2018(2):95-97.
[23]孫金金,姚玉良.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及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2016(3):151-153.
[24]張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電商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5(8):158-160.
[25]張姬.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經濟, 2016(08):88-89.
[26]李素紅,方潔,蔡韡.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平臺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18(11):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