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濟峰
[摘 要]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時時用我們的慧眼深刻剖析習作教學現狀,不斷更新作文教學新觀念;統籌安排好訓練內容,均衡架構習作體系;在教學中科學優化習作話題,不斷提升學生習作興趣,讓學生樂寫、愿寫、主動寫。
[關鍵詞] 習作教學;現狀;優化
要讓學生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選出“充實、豐富、有創新”的素材。因此,現在許多名師名家的習作教學,大都另辟蹊徑——脫離教材,基本上是在教材之外研究習作教學,這也正顯示了習作教學的尷尬。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以本為本”的教學現狀是由我國教育實際和師資水平決定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輕易改變。因此,教師創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才是最合適的道路,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班情和學生的現有水平活用教材,構建出可“教”的習作教學模式。
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原有的習作教學內容和方法均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教師要不斷更新習作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習作氛圍,根據區域特點、現有班情及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精心選擇話題,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文本、走進教師為學生精心預設的活動中,教師選擇的習作話題是學生親身經歷或感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的內心有了觸動與思考,方可有傾吐的愿望,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如蘇教版習作教材的“分散安排、螺旋式上升”頗有特色,尤其是每個單元安排的習作例文非常適合學生閱讀,對學生的習作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堪稱習作教材中的精品。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難發現,有些地方的習作練習與閱讀教學存在脫鉤現象,部分情境設置過于簡單,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優化和重構,構建可“教”的習作內容。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班情現狀、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及教科書本身特色,對三年級上冊習作內容進行優化與重構的情況列表:

1.架構教材的口語交際與指向
2011版新課程標準強調“說寫結合”的重要性,它不僅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結合閱讀教學進行讀寫結合、說寫結合的訓練;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單元的口語交際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口語交際中的習作訓練點,擇機進行說寫訓練。
如:第一單元安排了兩篇習作:一是抄寫第二課課文1-5自然段;二是課本第27頁口語交際“小小讀書交流會”,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剛真正步入作文的殿堂,讓學生抄寫課文其主要目的旨在訓練學生的作文格式、讓學生懂得作文的分段、換段及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熟悉習作的基本套路。而“小小讀書交流會”則是通過暢快的口語交際向學生落實“讀了一本什么書,作者是誰,講了什么故事,最感興趣的精彩句子是什么”。這樣幫助學生,不但有效降低了習作難度,同時也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為學生今后寫好讀書筆記做鋪墊。
2.架構教材的語言訓練與體系
“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這個體系構建的主要憑借,其宗旨還是“用好教材”,教學時,不妨根據其敘事單元的特點安排練筆,如第二單元是寫景單元,教材為我們安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其中《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向我們呈現了“總分”的構段方式,這種構段方式也是本單元習作教學的重點。因此,筆者主要安排了圍繞“秋天是個彩色的季節!”讓學生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找一找秋天有哪些色彩,巧妙引導學生模仿教材上的句子,也可以適當運用教材上“比喻”“擬人”等手法,讓學生先互相說一說再寫下來。
3.架構教材的適度調整與提升
蘇教版小學習作中的很多例文,是學生習作的樣板。但也有部分例文過于直白、簡單,學生往往是“取法乎中,得之乎下。”可以拓展、可以仿編、可以提升、可以改制。適度提升教材,收獲的是不期而至的驚喜;適度提升教材,收獲的是學生語言運用上的突飛猛進,是習作能力上的快速提升。
如:教材第五單元安排的作文是寫一種常見的水果,它就是從小練筆中提煉出來的。其實,學校的習作教材優化與重構為每篇課文都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就拿本單元來說,14課《東方之珠》是仿照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寫法,圍繞“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熱鬧起來”寫一段話,習作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幾個方面寫出“熱鬧”的場面,突出“熱鬧”一詞;15課《小露珠》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情景拓展:向日葵向她點頭,好像在說:“——”白楊樹向他招手,好像在說:“——”,喇叭花動情地向它吹奏著樂曲,好像在說:“——”,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點頭”“招手”和吹奏的內容。
4.架構教材的合理改編與創編
合理地改編不是替換,而是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學需求進行適度調整、增刪,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合教學。如教材第七單元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描寫、刻畫人物,因此根據教材安排情況把作文2“我的自畫像”調到了這里,讓學生在讀懂例文的基礎上習得描寫人物肖像的一般方法,并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愛好。學生對自己再熟悉不過了,所以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的外貌,再說一說自己的性格與愛好,最后再把畫的和說的情況寫下來,學生的習作興趣自然很濃。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寫“我的好朋友”或“我最熟悉的一個人”也就水到渠成了。
對于小語教材中的習作話題在本篇論文中無法闡述得面面俱到,這只是筆者根據自己所教習作內容進行適度的優化和重構的一個“縮影”。筆者認為合理改編不是替換,而是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學需求進行適度調整、增刪,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找到更好的習作素材,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以后的習作教學中,筆者會繼續研讀現有教材、深挖教材中值得我們學習的習作思路,當然也會踐行“超越教材”的習作捷徑,構建出“可教”的習作內容。
參考文獻:
[1]李志霞.小學作文教學之淺見[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9).
[2]劉錫慶.基礎寫作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