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勁松
【摘要】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鮮明體現了政治建設的基礎和現實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重視經濟建設,這反映了唯物辯證法、人民群眾利益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充分把握政治與經濟的客觀辯證聯系,切實增強政治統領意識、政治經濟并重意識,從政治高度推進經濟工作,發揮政治對經濟的引領、帶動和保障作用。
【關鍵詞】政治建設 經濟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戰略作出了符合現實性的新安排,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并強調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闡述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規劃,以唯物辯證法立場透析了新時代政治與經濟建設的內在聯系,從更加全面系統的視角廓清了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政治經濟雙向互促共融的可行發展路徑。
黨的政治建設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前提。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利益和命運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是不可動搖的原則,是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保證。黨的政治作用的覆蓋范圍是全方位的,黨的政治屬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標、政治追求不僅是政治上的要求,而且貫穿體現為經濟等其他方面的綜合要求。強化政治建設,突出其集中帶動、引領和促進功能,才能抓住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關鍵,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體現于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反腐敗斗爭中,才能確保黨的建設不斷加強。
將黨的政治建設貫穿于黨的工作始終。黨的政治建設要脫虛向實,在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實全過程中,要加強政治上的監督、保障、推動,把政治工作作為重要的基礎工作乃至是中心工作的重要內容,以黨的政治建設促進各項工作推進,在把方向、聚人心、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解難題、抓落實中突出政治工作的實際作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使黨的政治要求實現全過程全覆蓋。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加強經常性的政治意識培育、政治能力訓練和政治實踐歷練,在工作中注重把握方向、大勢、全局,善于講政治抓政治,在以大局為重的過程中想問題、作決策、鋪工作,從而真正找到工作的方向、著力點和重點。
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具有現實針對性。強調黨的政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黨內存在的一些政治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存在著忽視政治、淡化政治、弱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問題,出現政治意識不強不清的苗頭,有的忘記信仰信念,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黨內政治生活存在政治紀律、政治規矩落實不嚴的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屢禁不絕,腐敗分子時有出現,影響黨的形象。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體現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重視經濟工作,不斷創造社會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礎,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為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依然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搶占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制高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符合人民群眾的現實要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作為人口多、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好,加快突破經濟上的短板瓶頸,使我們的經濟實力持續邁上新的臺階,才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適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轉型發展伴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的外顯,發展方式上的不科學不全面所引發的質量和效益相對低下成為未來發展必須克服的阻滯因素,我們要下決心改變傳統的發展理念,走出簡單的、偏頗的、短視的發展模式,更加重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基礎上的全面發展,加強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具有創新發展能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切以政治大局為先,增強政治意識,為經濟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良好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唯物辯證法實現了思想史上的歷史性變革,在于其對于經濟、政治及各種社會關系的客觀辯證聯系的科學全面認識。無論是對于政治現象、政治建設的認識,還是對于經濟現象、經濟建設等的認識,唯物辯證法都秉持聯系的發展的觀點,都不是簡單的狹隘的割裂的。這就要求在開展政治和經濟工作時,要始終把二者之間的客觀辯證聯系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以政治促進經濟,同時以經濟促進政治,不可偏頗。牢牢把握黨的政治建設的要求,以之為依據和標準來衡量和強化經濟工作開展的方法和成效,在復雜的經濟社會形勢中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識上升到政治高度,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成效能夠服務于人民和大局,在不斷的良性雙向結合中建立一種政治促進經濟的長效機制。
從政治高度看經濟,搞好經濟工作,使經濟發展符合政治要求。脫離政治的經濟是失去方向和意義的,脫離經濟的政治是缺乏基礎和依托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對經濟新形勢加以理性判斷基礎上,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對經濟工作的部署既突出專業性也突出政治性,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在產業體系上促使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在經濟體制上促使市場機制、微觀主體、宏觀調控各在其位,進而對新時代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這些戰略判斷和戰略部署既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理念、思路和戰略上的新要求,也充分融合體現了新時代政治的總體要求。從政治上的創新性全局性來理解和落實這些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思路和戰略,才能更加自覺高效地把新時代經濟發展推向新階段新層次。
充分認識政治在經濟社會結構中的重要作用,發揮政治對于經濟的引領、帶動和保障作用。根據唯物辯證法,政治從來都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加速器和放大器。經濟發展戰略和理念的設計及落實,與政治意識、政治機制、政治氛圍密切相關,政治上的保證能為經濟發展開辟道路、掃清障礙、增強動力,能夠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制度和社會環境。經濟發展過程和成果的分配,經濟的周期性發展,都是以一定的政治觀念和規范為依據,經濟正義離不開政治正義。由此看來,政治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得越深入,經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將越高。從政治上審視經濟發展理念、戰略和一系列政策的合理性,及時糾正其中的一些偏向,能夠使經濟發展戰略的推進和經濟運行秩序保持正確的方向方法,取得最佳的綜合性工作效應。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馬克思哲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7BZX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