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霞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對于稅收籌劃等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但是依然還有一大部分對于稅收籌劃有著相應的認識,對于其中的風險存在忽視的情況。由于籌劃風險可能對企業的經濟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極有可能影響企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對企業的籌劃風險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制訂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稅收籌劃;節稅;稅收籌劃人員
[中圖分類號]F275
1 引 言
在當前的企業經營與發展中,一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了稅收籌劃的風險問題,逐漸加強了對稅收籌劃工作的重視力度,有效地避免了絕大部分的風險問題。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并未意識到稅收籌劃存在的風險,因此常常會出現各種因稅收籌劃不謹慎而造成的一系列影響企業正常發展的不必要問題,對企業造成了很大損失。因此,對于稅收籌劃問題應當加強重視,嚴防其帶來的風險問題。
2 稅收籌劃的概念
所謂的稅收籌劃,也就是合理避稅。它誕生于1935年的英國“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案。當時參與此案的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對稅收籌劃作了這樣的表述:“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如果依據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繳稅,那就不能強迫他多繳稅收。”因此這一觀點得到了法律的認同。經過漫長的發展,稅收籌劃的定義已經逐漸完善,即“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Tax Savings)的經濟利益。[1]
3 企業稅收籌劃風險主要類型
3.1 違反法律的風險
所謂的違反法律法規,也就是說企業納稅人所籌劃的方案違反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其方案得不到法律的保護與承認,從而遭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導致籌劃的失敗。對于這種情況,通常下是因為籌劃人對法律意識的淡泊和對法律的不了解所造成的,然而有些情況卻是因為一己之私所產生的偷稅漏稅等行為,這種風險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風險,是其主要的風險之一。
3.2 稅收政策變動導致的風險
所謂的稅收變動風險,也就是在做好稅收籌劃方案之后,但是遇到了稅收政策的突然改變,因此所做的籌劃方案也就失去了效果。如果未進行及時的更正,依然按照原計劃進行,就會產生相應的風險問題。造成這種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國家的稅收政策是在摸索中進行的,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而誕生的,因此很可能遇到稅收政策正好進行修訂。二是因為隨著時代與經濟發展的進步,市場經濟形勢也會隨之而改變,因此國家會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對稅收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2]
3.3 不合理的稅收籌劃方案
稅收籌劃的進行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避稅節稅行為,其主要目的是為公司節省一大筆開支,從而達到擴大公司利益的目的。但是有很多公司在進行稅務籌劃的時候,只顧及眼前小規模的利益而忽略了公司整體發展的大方向,最終的結果可能導致公司的主要發展方向與籌劃方案無法相互結合,從而對公司造成很大的經濟以及發展的影響,這也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導致所節約的成本與付出的代價不成比例,因此這種不合理的籌劃方案是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存在。
3.4 經濟環境變化的風險
稅收籌劃項目的進行離不開當時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為稅收籌劃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很多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以前并沒有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走向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從而導致在稅收籌劃過程中,并未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結合,從而導致籌劃的失敗。市場經濟是屬于多變型的,因此由于市場經濟的變化而導致的籌劃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
3.5 認定差異風險
這種風險是屬于企業與稅務部門之間所認定和理解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風險,也就是說,企業認為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合理避稅而稅務部門卻為企業存在偷稅漏稅的問題。
3.6 操作風險
由于我國的稅務種類繁多,并且層次復雜,開展一項經濟活動需要涉及很多的稅務種類,并且涵蓋了多個不同的稅務部門,由于稅務法的彈性空間較大并且稅務部門的執法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從客觀角度為企業的稅收籌劃帶來了一定風險。[3]
3.7 成本風險
在對企業進行稅收籌劃中,很有可能其籌劃的方案達不到預期的收益,因此而產生的風險問題。在很多的中小企業中,由于工作人員的知識與能力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因此在籌劃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收益低于預期估計的情況。
4 企業稅收籌劃風險產生的原因
4.1 稅收政策或企業環境的變化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專門制定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只要是有符合條件要求的企業,都可以進行優惠政策的享受。因此優惠政策的多少直接影響了納稅人開展稅收籌劃活動的進行。但是隨著國家對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整,從而導致原先的稅收籌劃無法通過現在的優惠政策,因此對很多企業的籌劃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很多中小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中對自身的發展項目沒有明確的認知,籌劃的方案與自身的主要業務并不吻合從而導致入不敷出的局面,為企業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4]
4.2 稅收籌劃的特點
在企業開展的稅收籌劃活動中,其主要包括合法性、效益性以及事前性三個方面。所謂合法性就是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稅收籌劃,這也是開展稅收籌劃的首要條件。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法律繁多,因此很容易出現超出法律范圍的情況,從而導致籌劃風險的發生。實際效益也就是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實現過程中,很可能因為自身對市場環境估計不足或者是籌劃方案的不謹慎而造成入不敷出的情況,從而導致籌劃失敗。所謂的事前性顧名思義,稅收籌劃都是在事前制定好的,但是在制定中很有可能對市場經濟以及稅收政策估計不足,而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籌劃的失敗。
4.3 未能考慮成本效益問題
稅收籌劃的主要目的是節省經濟的開支,從而節約成本,但是在進行稅收籌劃中,很有可能因為判斷失誤或者市場變化而導致實際結果與計劃方案相去甚遠,也就是說,在計劃的過程中,只對將產生的利益進行了計算,卻忘記考慮所得的利益是否與投入的成本相符合。很多企業在得到利益的時候卻往往因為籌劃的不謹慎導致成本遠高于利益的情況發生。
4.4 缺乏專業人才
在進行稅收籌劃的時候,對方案的制定和執行效果與方案制定人員自身專業素質是分不開的,由于目前的企業很多都是由自身的會計來進行制定的,因此很容易出現考慮不全面、不夠專業等因素,而造成制訂出來的方案的執行效果和最終的收益效果不盡如人意。再加上制定人員自身對稅收的了解程度不同,很難做到完全避免稅收的法律風險問題,從而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偷稅漏稅行為。[5]
5 對于稅收籌劃風險采取的措施
雖然稅收籌劃風險多種多樣,并且隨處可見,但是通過對稅收風險出現的原因等進行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有效的防范。
5.1 加強與稅務部門的溝通
對企業來說,稅務是企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而做好與稅務部門的溝通工作,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稅務政策的變化,提前做好稅務政策變化的準備,及時調整稅收籌劃方案,確保方案能夠順利進行。其次在溝通過程中,能夠得到專業的稅務部門指導,因而能夠通過專業方式對可能違反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規避。最后,在加強與稅務部門的溝通中,能夠給予稅務部門一種企業認真負責的印象,從而獲得其信任。此外還可以加大對相關政策的學習,從而減少稅務風險的發生。[6]
5.2 堅持合理合法開展籌劃方案
稅收籌劃開展的前提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的,所規劃并開展的內容必須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因此籌劃人員必須全面學習并掌握相應的法律規定,嚴格謹慎地對籌劃方案進行制訂。
5.3 貫徹成本受益原則
在制定企業的稅收籌劃方案中,籌劃人員一定要從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入手,綜合的對企業獲得的利益進行考慮,促使達成最終獲利的情況。如果企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利益,那就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從而還可能出現付出的成本遠遠高于收獲的利益的情況。因此在籌劃方案的制訂中,要對企業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變化做好嚴謹的評估,綜合考量方案的內容,做到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程度。[7]
5.4 提高籌劃人員的專業素養
籌劃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與籌劃方案的執行效果與利益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系,提高籌劃人員的專業素養,才能保證稅收籌劃方案的專業性、合理性以及利益最大化。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企業的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就要求籌劃人員提高自身相關的專業素養,能夠跟上企業發展的腳步,為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8]
6 結 論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這與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是分不開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對企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國家所制定出的稅收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各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籌劃風險,如何避免稅收籌劃風險成為如今企業的重點內容,合理合法的進行稅收籌劃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為了使企業能夠享受到國家調控政策帶來的福利,文章對籌劃風險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企業起到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顧春玉. 試論企業稅務籌劃中存在的風險及防范措施[J]. 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 2017(2):55-56.
[2]葛文斌. 基于AHP的企業稅務籌劃風險分析與對策分析[J]. 中國商論, 2018(25):110-111.
[3]李紹君. 關于KY制藥集團并購SYD醫療器械公司的稅收籌劃研究[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17.
[4]高曉雅. 企業稅收籌劃風險研究及防范——以匯城置業為例[J]. 山西農經, 2018.
[5]劉昭祥. “營改增”后金融企業稅務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探析[J]. 財會學習, 2017(13):173-174.
[6]李佩珊. 惡意稅收籌劃的危害及防范研究——以蘋果公司跨國避稅為例[J].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 2017(4):45-48.
[7]燕進. 新形勢下企業納稅籌劃的重要性與具體策略研究[J]. 納稅, 2018, 12(30):56,59.
[8]侯正軍. 淺析企業納稅籌劃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 現代商業,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