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蓮

【摘 要】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三化學學習是個啟蒙教育,對于學生后階段的學習非常重要。此階段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又要注意提升學生解題的能力。部分高中知識的銜接教學,并不是要求教師添加新的教學內容,而是要求教師在學生掌握一定內容的基礎上,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適當拔高,部分知識的適當穿插教學,能拓展延伸學生化學的知識面,有利于今后高中化學的學習。
【關鍵詞】 初高中化學 ?部分知識 ?銜接教學
一、有關元素周期表知識的延伸教學
【例題】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實驗證明,在元素周期表同一橫行中,從左到右,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逐漸減弱,得到電子的能力逐漸增強;在同一縱行中,從上到下,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增強,得到電子的能力減弱。實驗還證明,失去電子能力越強的元素,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堿性就越強;得到電子能力越強的元素,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強,它跟氫氣化合形成的氫化物也更穩定。
【解題思路】
解答本題的切入點在于分析總結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遞變規律。要善于將所閱讀的信息(主要是化學性質)與所給定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有機結合起來,可以看出:①易失去最外層電子的元素顯示金屬性,在表格的左下腳(定位要準確),而得到電子能力比較強的元素顯示非金屬性,在表格的右上角(稀有氣體元素除外)。②判斷元素及其所形成化合物的金屬性、非金屬性、酸性、堿性、氫化物的穩定性的強弱,關鍵是看元素在表格中所處的位置。如比較Mg(OH)2 、Al(OH)3堿性強弱,因Mg、Al在第三橫行,在同一橫行,從右到左堿性逐漸增強,所以堿性Mg(OH)2 > Al(OH)3;如比較H2SO4、HClO4酸性強弱,因S、Cl同處第三橫行,由遞變規律可知,同一橫行,從左到右,酸性逐漸增強,所以酸性H2SO4 此題考查學生的觀察分析圖表數據的能力、發現能力和概括規律的能力,并啟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書中的圖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多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和歸納,培養探究精神和能力,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基本方法,而不能只講結論。把握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遞變規律是解答本題關鍵。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有利于知識與能力的整合,源于課本的知識卻高于課本,凸顯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 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初中教學僅從得氧失氧的角度進行區分。如果給定下列信息讓學生做題也未必不可。 【解題思路】 題目已經給定信息:在化學反應中,物質所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學生首先解決的問題是:正確標出前后各元素化合價;其次根據已知信息進行判斷即可。其后的歸納就能看出學生對概念范圍的把握,詞語的把握要嚴謹,即哪些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可能是(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提供信息讓學生去判斷,讓學生充分認識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通過元素化合價這一橋梁,抓住基本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歸納四個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關系,層層推進,一氣呵成,一下子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質的跳躍,對于今后高中化學的學習無形之中加了正催化劑。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待問題,必要時進行有效的知識整合既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又把握住知識的走向(與高中知識銜接),使得源于課本的知識在點(深)面(廣)上得到了升華;同時既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又減輕了學生今后化學學習的壓力。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學更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有必要進行高中知識的有效穿插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