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宇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碎片化的閱讀成了當代人們主要的信息獲取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傳統文化在繼承與發展上都面臨著一場重大變革,使得像祁劇這樣的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舉步維艱。文章從傳播學的角度,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祁劇的現狀,并以社交軟件微信、抖音App軟件和愛奇藝視頻軟件這三種新媒體為例子,探究在新媒體與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繼承、弘揚和發展祁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 ?新媒體;媒介融合;祁劇;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7-0042-02
祁劇作為一種傳統戲曲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的領域,隨著近年來祁陽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它開始變得衰落,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如何繼承發展、弘揚創新,使之不斷薪火相傳,是我們的任務。
1 ?當前國內同類課題研究水平概述
在研究祁劇當前現狀的方面,王藝在《祁劇研究現狀分析》[1]中談到,當前我國有關祁劇文化研究成果雖有所增加,但專家對于該劇目的研究存在針對性有余、系統性不足問題,未能將各個研究成果關聯在一起,無法形成祁劇研究架構,影響祁劇研究成效。
在祁劇傳承研究進程中,鐘華在《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以<目連救母>為例》[2]中講到,若想新時代的人們接納祁劇需其轉變單一、滯后發展模式,豐富傳播途徑,落實與時俱進發展目標,使祁劇可以走入更多百姓生活中,例如將較為經典的祁劇曲目灌錄成車載CD,拍攝成MV,契合新時代人們對于戲劇的欣賞需求,同時還可建設祁劇宣傳網,拉近人民群眾與祁劇的距離。
在研究祁劇的傳播方式方面,毛莉杰和陳瑾在《湖南祁劇的唱腔風格與新的傳承方式》[3]中指出,為有效宣揚我國優秀戲曲文化,指引人們樹立戲曲文化保護意識,音樂類教育院校任重道遠,為此教師需立足祁劇歷史文化發展新常態,將其與音樂課程關聯在一起,豐富音樂育人內容,保護我國傳統戲曲文化,在知識講解及實踐中引導學生走入祁劇。
在研究新媒體環境下祁劇的傳播方面,楊艷在《新文化環境下祁劇的傳承與發展思考》[4]中指出,新時代祁劇發展迎來新挑戰,需在分析自身發展劣勢、優勢前提下,縱觀戲曲文化發展大環境,找到解決傳統戲劇文化發展問題良策,創新傳統戲劇文化發展模式,實現發展、習承優秀戲劇文化目標。
對于當前國內祁劇各方面的研究得知,祁劇處于動態發展進程中,需根據時代發展做出轉變,吸納時代精神逐步完善,成為驅動社會文化發展原動力之一。這就需要人們加大祁劇研究力度,不斷統籌相關研究資源,其中論文、傳統祁劇劇目、唱詞等均可視為研究性資料,如《祁劇高腔音樂與表演探析》[5]《祁劇壽戲探討》[6]等;2篇學術專著,包括《永州祁劇》[7]以及《中國祁劇》[8]等;1篇學術論文集,題目為《祁劇研究文集》[9]等。在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內容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目前專家學者們對于祁劇的研究,具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祁劇學理研究、祁劇傳統經典劇目分析、祁劇現代化走向研究和祁劇傳統戲曲文化傳播研
究等。
2 ?祁劇的前世今生
祁陽是一個古老的邑縣,始建于三國時期公元268年,位于湖南省南部,地處永州市北大門。祁劇,舊稱祁陽戲,又稱楚南戲,新中國成立后,始定名祁劇,以縣名定劇種名稱的,湖南省僅此一個,全國也極為少見。近年來,它已經被有關專家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功。據《湖南地方戲曲史料》[10]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即1465年至1487年間,祁劇先后融匯徽調、漢調、秦腔而形成彈腔南北路,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獨立的劇種,明末清初已相當盛行,清康乾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在湖南的四大地方劇種中,祁劇無疑是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泛的一個劇種。從全國來看,祁劇有著廣泛的影響面,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云南、貴州和新疆等省(自治區)都有著祁劇戰鼓聲的高亢激越,都有高、昆、彈旋律的委婉高昂。
今天,祁劇的發展遇到了困難。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它的傳播繼承主要依靠祁劇藝人和戲班子,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它的弘揚發展主要依靠的是祁劇學徒來接班。祁劇傳播的內容,即它的文化內涵,主要包括了祁劇服飾、妝容、唱腔和劇目等。面臨新媒體的沖擊,它逐漸地被人們所遺忘。2008年,祁劇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祁劇的復蘇,但如何讓祁劇煥發出新的活力,仍然任重而道遠。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祁劇的傳播
媒介融合的發展,使得受眾的注意力被分散,相較于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而來的是時間的碎片化。以前受眾的時間多,接受的信息量少,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眾還是受眾,可他們接受的信息卻浩如煙海,更何況有了新媒體這個平臺,受眾一天所要接受的信息可謂是數不勝數。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就相當于變相削弱了受眾選擇信息、接收信息的能力。從祁劇傳承的角度來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橋梁紐帶被削弱,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播的社會階層會不斷固化,加之以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熱衷于挖掘新奇的事物,甚至喜新厭舊,對傳統戲劇采取不了了之的態度,傳播的壁壘會不斷增加。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使得祁劇能夠煥發新生,就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推波助瀾,以新媒體為平臺,繼承和弘揚這在主流文化下快要流逝于時代的傳統戲劇。
3.1 ?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件
人們所使用的主流社交軟件是QQ和微信,將目標受眾定位于微信使用人群,傳播者可以在朋友圈上做文章。微信則主要包括微信群、公眾號和朋友圈。但是關于祁劇在微信的傳播則較少,除了僅有的幾個關于戲劇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和朋友圈鮮聞其蹤跡。公眾號的傳播者有官方的,也有個人自媒體的,從傳承和發展祁劇的角度而言,可以通過在朋友圈轉發集贊的方式——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式,也是目前各種活動在微信里傳播比較流行的方式。在朋友圈設置活動,進行科普和宣傳祁劇文化,并在線下進行演出,通過朋友圈集贊的方式獲得觀看祁劇的門票或者學習祁劇戲班子的優惠劵,調動微信受眾的參與積極性,以線上結合線下的傳播模式在微信上宣傳,拓寬了傳播渠道,這是一種能夠讓更多的受眾了解它的方式。
3.2 ?以抖音為代表的App軟件
抖音是一款碎片化時間產物的App,人們通過刷抖音來消遣時間,相較而言,火山小視頻、快手和QQ視頻也有類似的功能,將目標受眾定位于年輕人中熱衷于刷抖音的人群,通過他們傳播祁劇文化,可以減少傳播的成本,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抖音也是戲劇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傳播者可以通過在抖音上拍攝、錄制、上傳祁劇視頻,讓玩抖音的受眾了解祁劇的唱腔、服飾、妝容,并且通過聯系抖音官方進行宣傳,開設錄制戲劇的活動比賽,設置獎勵提高抖音受眾的積極性,讓傳播取得的效果更加明顯,以鼓勵人們了解、宣傳、繼承祁劇,進行“二次傳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獲得把關人的支持——畢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采取保護與傳承的措施,順便在閑余之時,讓抖音的受眾最大化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播的成本。
3.3 ?以愛奇藝為代表的視頻軟件
愛奇藝視頻是視頻軟件,有手機App和PC電腦端兩種,但無論哪種,它的傳播者和受眾也是較為廣泛的,將目標受眾定位于愛奇藝軟件,傳播者可以在廣告植入上下功夫。在愛奇藝上可以通過花錢投入廣告的方式來傳播祁劇,將人們在看視頻追劇時候遇到的“硬廣”,替換成宣傳傳統祁劇文化的“軟廣”,并把廣告內容設置為弘揚祁劇文化、科普祁劇知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金錢購買祁劇廣告,再讓廣告購買受眾的注意力,將受眾的注意力出售給祁劇傳播者,吸引他們的興趣,以達到“二次售賣”的效果,這樣做既能夠在看電視廣告的同時,博得受眾的眼球,最大程度地吸引受眾的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注意力,又能減少對其余商業廣告的厭惡。這在傳播途徑上是一種進步,相較于“硬”的廣告而言,更“軟”的祁劇植入也更能讓愛奇藝受眾所接受。
4 ?祁劇的繼承與發展
4.1 ?多元史觀與祁劇的繼承
從文明史觀分析,祁劇是眾多人類戲劇文化中的一個分支,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后也將成為研究永州祁陽縣歷史的珍貴史料;從社會生活史觀分析,它是祁陽縣人民社會生活的寫照,是近百年來人民社會生活變遷的反映,是時代的烙印;從近現代化史觀分析,它最終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要么順應潮流,與之融合,煥發新生,要么消亡,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對待傳承戲劇文化,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上述部分已經提到,祁劇可以在新媒體的平臺上,與眾多新生媒體進行媒介融合,擴大它的傳播者和受眾面;“討好”它的把關人;拓寬它的傳播渠道;減少它的傳播成本。除此之外,祁劇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在保護的同時,對它可以適當地進行開發。
4.2 ?新的時代與祁劇的發展
新的時代需要祁劇有新的發展,祁劇的傳承也就是這近百年來祁陽縣的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民族關系、行政法律體制和戲曲領域的諸多問題的蛻變和消解,而它們繼續發展的基礎已經被更新,也就揭開了一個新的媒介融合的時代——而這自然就意味著新一輪的新頭緒的繼續發生和新源流的不斷發生的過程。當地政府可以將祁劇列入旅游經濟的重點開發項目,使它上升到政府文化部門高層重視的局面,招募祁劇藝人、增設祁劇戲班子、提供祁劇演出的場地、提供活動資金和出臺政策扶持。讓更多的受眾來觀賞了解這種傳統戲劇,以祁劇為核心帶動旅游業,再以旅游業為軸心,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來推動祁陽縣乃至永州市經濟的發展。在媒介融合以來形成的這種新的傳播模式中,會不斷出現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更新了傳播的基礎,形成了新的傳播者和新的受眾,并且這種“更新基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傳播方式,使得祁劇在新媒體的平臺上不斷保持著充盈活力,這也是在新的時代,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祁劇傳承與發展的最好歸宿了。
5 ?結束語
對于祁劇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順應媒介融合的時代潮流,傳播者應以新媒體為陣地,整合線上與線下的各種資源,受眾應該積極傳承弘揚祁劇文化,并努力使自己成為祁劇的優秀傳播者,使它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得以煥發新生,最大程度地保護、繼承、弘揚和發展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王藝.祁劇研究現狀分析[J].當代音樂,2018(12).
[2]鐘華.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以《目連救母》為例[J].戲劇之家,2019(2).
[3]毛莉杰,陳瑾在.湖南祁劇的唱腔風格與新的傳承方式[J].大舞臺,2012(12):3-4.
[4]楊艷.新文化環境下祁劇的傳承與發展思考[J].農家參謀,2018(21).
[5]劉新艷.祁劇高腔音樂與表演探析[D].開封:河南大學,2009.
[6]潘魏魏.祁劇壽戲探討[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
[7]歐陽友徽.永州祁劇[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8]歐陽友徽.中國祁劇[M].香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
[9]湖南省藝術研究院.祁劇研究文集[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10]湖南省戲劇工作室.湖南地方戲曲史料[M].長沙:湖南省戲劇工作室,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