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楊潔蓓
摘 要 刑事申訴公開聽證是保護申訴人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基層檢察院辦案實務為切入角,探索研究開展公開聽證的新形式,并建議完善公開聽證程序規定,健全公開聽證工作機制,以期為司法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刑事申訴 公開聽證 基層檢察院
作者簡介:劉麗,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楊潔蓓,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52
2018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廳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刑事申訴公開審查專項督察活動的通知》,要求各級檢察院刑事申訴部門加大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力度,同時加強公開審查的便民性、規范性和有效性,讓當事人“看得見、聽得懂、能評價”。刑事申訴公開聽證是公開審查刑事申訴案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辦理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不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通過公開辦案的方式,請第三方聽證員評議,依法公正處理案件的活動。
刑事申訴公開聽證制度的核心在于聽證員的深度參與,聽證員一般都是具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身份的專家、學者,賦予聽證員聽取雙方陳述和闡述、向雙方提問、發表意見的權利,讓辦案過程和申訴案件復查過程全景展現給當事人及社會各界,讓當事人等了解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和理由,公開辦案過程的同時,也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公開聽證審查是刑事申訴制度改革過程中的新嘗試,使刑事申訴的辦案過程更加公開,公開聽證制度實施以來,在深化檢務公開、增加檢察機關工作的透明度以及促進檢察機關提高辦案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實踐運行中,由于涉及到的方面較廣,實際操作經驗缺乏等原因,公開聽證審查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一)聽證員的選任方式單一
《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對于選任聽證員方式未予明確,實踐中大都由案件承辦人負責選任,選擇權完全掌握在檢察機關手中,聽證其他參與方在前期未能參與,許多申訴人在得知聽證員是由檢察機關選擇、邀請后,可能將聽證員誤認為是配合承辦部門工作,從而在心理上就會對聽證員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產生質疑,而一旦聽證的結果不符合預期,這種質疑往往還會放大。如B區檢察院在前期籌備許某某刑事申訴案公開聽證會時,許某某夫婦專程來訪向承辦人詳細詢問了聽證員的身份,再三詢問聽證員是否站在檢察院角度發言。諸如此類詢問和質疑并非個例,而一旦申訴人對聽證員中立性產生質疑,容易導致申訴人對評議意見失去信任,公開聽證制度的設置初衷就很難得到實現。
(二)聽證員的選擇范圍有限
經調研,2013年至2018年8月,B區檢察院共邀請過15位社會人士參加刑事申訴公開聽證會,這些人大多具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廉政監督員的社會身份,從受邀人員專業背景、工作領域來看的話,大部分都是大學教授、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只有極少數是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群眾自治組織中工作。《規定》中對受邀人員范圍沒有過多要求,只要是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社會人士即可,但從社會效果上考慮,如果能根據案件情況適時邀請到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擔任聽證員,可以從專業角度看待案件、發表意見。如B區檢察院辦理的張某某刑事申訴案中原案系交通肇事案,申訴理由也涉及民事賠償事宜,檢察機關邀請了B區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糾紛調解委員會主任擔任聽證員,其以豐富的經驗說明了民事賠償問題,讓申訴人對賠償主體和金額有了客觀認識,事后申訴人也對聽證員的耐心講解表示感謝。在司法實踐中,尤其是基層檢察院,聽證員的選擇范圍有限,類似案例中根據案件特點選擇相對應聽證員的難度較大,往往只能在一些具有法律背景的人員中選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證的實際效果。
(三)部分聽證員參與程度不高
《規定》中對聽證員人數要求是三位及以上單數,實務中一般是邀請三位聽證員。《規定》在聽證會程序中給聽證員設置了向申訴人、案件承辦人提問環節,就案件的事實和依據發表意見環節,以及休會進行評議后由聽證員代表宣布聽證評議意見環節,根據規定三位聽證員有權利提問和發表意見,當然提問和各自發表意見不是強制要求,若是無問題、無意見則進入休會評議環節,由三位聽證員推選一位代表宣布聽證評議意見。實踐中有部分聽證員因為初次參加聽證會不熟悉流程或其他原因,放棄了提問和發表意見權利,僅在休會聽證員評議環節發表了看法,導致聽證會上向申訴人、案件承辦人發言的僅有最后被推選為代表的那位聽證員,對申訴人而言,他只聽到一位聽證員向其發表看法,難免讓申訴人認為聽證過程流于形式。
(四)申訴案件相關人員參加公開聽證渠道缺失
享有申訴權的主體是申訴人本人,但是申訴結果影響的不僅僅是申訴人本人,還包括申訴人配偶、家庭成員、朋友等。實踐中,有的申訴人親友在申訴人申訴時更關心申訴復查決定。由于《規定》的限制,申訴人的親友只能歸屬于“其他人員”,需經人民檢察院許可才能參加,而且實踐中出于公開聽證現場秩序和節奏考慮,申訴人親友參加公開聽證的機會很少。
(五)公開聽證缺少公安機關、法院承辦人參與
由于《規定》的制發機關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公開聽證時無法根據《規定》要求公安機關及人民法院等機關的承辦人參加,直接影響了公開聽證在息訴化解上的作用。申訴人之所以申訴,表面上看是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或者法院判決,但實際上大多數是對訴訟過程中辦案機關的某個行為或者某個環節不滿意,訴訟終結時才以申訴形式予以體現。由于無法讓相關辦案部門的承辦人出席,導致聽證效果大打折扣。如B區檢察院辦理的須某某刑事申訴案中,本案雖然召開了公開聽證,但在送達復查決定時申訴人仍舊表示不服。須某某系邵某某盜竊案的被害人,申訴理由是認為法院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而申訴人內心真正不滿意的是公安機關的辦案能力,其認為公安機關抓住了行竊者卻未認真辦案,雖然復查承辦人聽取原案公安機關承辦人意見,并在聽證會上予以闡明,但未能從根本上解除當事人對公安機關承辦人員的質疑。
(一)建立聽證員管理和保障機制
建議打破現有的聽證員選任模式,借力于上下級聯動的 “檢察一體化格局”及“刑事申訴一體化機制”,加強上級檢察機關對基層檢察機關的業務指導、整合法律監督資源,由上級檢察機關統一協調,建立聽證員管理和保障機制,與高校、律協、鑒定機構、心理咨詢機構及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等建立長期聯系,確定統一評價標準,參照政治素養高、專業知識豐富、群眾工作能力較強、責任心強等要求,經評審后遴選為受邀人員,編制進全省、市范圍內的受邀人員目錄,為公開聽證活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儲備,對目錄范圍內的受邀人員進行培訓、管理,闡明公開聽證流程,明確其權利義務,適時組織旁聽交流,全面認識公開聽證,增強受邀人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根據各地經濟狀況,明確本地聽證員的經費補助標準,對參加公開聽證的聽證員報銷必要差旅費、給予一定數額的補助,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完善聽證員選任方式
為更好地實現聽證效果,保障申訴人權益,建議在舉行公開聽證前,向申訴人說明聽證員來源、選擇過程,聽取申訴人對選任聽證員意見,申訴人對由檢察機關選任聽證員沒有異議的,則由檢察機關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在受邀人員目錄中選任;申訴人對選任聽證員有異議的,可提供受邀人員目錄供申訴人選擇,必要時還可允許申訴人推薦一名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員,經檢察機關審核評價后擔任聽證員,在一些重大復雜案件中,可考慮由上級檢察機關監督選任聽證員全過程,在選任程序環節最大程度地公開、合理。
(三)引入公開聽證旁聽制度
在召開刑事申訴公開聽證時,允許部分群眾進行旁聽,讓參加者能夠以看得見、聽得懂的形式理解、相信檢察機關,對于關心聽證結果的申訴人親友、與復查決定有利益相關的人員、有意向了解檢察機關聽證活動的人員等都有渠道獲知公開聽證時間地點,從而獲得參與聽證的機會。另外可探索利用遠程視頻系統將公開聽證同步于單獨房間,與公開聽證會場進行隔離,能容納人數較多的旁聽者,也可以防止一些容易情緒激動、出現辱罵行為的旁聽者擾亂聽證現場。
(四)建立協調聯絡機制
檢察機關舉行公開聽證,需要公安、法院、監獄管理等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鑒于目前公開聽證制度尚未以法律形式確認的現實情況,應由各級檢察機關探索建立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聯絡機制,定期溝通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和支持,形成良性友好互動。檢察機關舉行公開聽證時,可邀請公安、法院等原案承辦人參加,法院在審判監督程序中開展相關活動時,檢察機關也予以支持。
(五)建全刑事申訴各項工作機制
將公開聽證與律師代理申訴制度、異地審查制度、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等現有工作制度和機制有效結合起來,在申訴人初次申訴時告知有權委托律師代理,鼓勵律師代理申訴,保障代理申訴律師的閱卷權、會見權,保障申訴人及律師申請公開聽證權利。在公開聽證過程中,對確有困難符合救助條件的申訴人,主動開展救助工作,申訴人通過公開審查解決了法律問題,又通過司法救助解決了實際困難,有利于多年未化解案件得以息訴,提高公開聽證工作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