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知識產權的公共領域理論被應用在更廣泛的用途,公共領域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十分重要,對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關系的維持有著積極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圍繞著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理論展開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知識產權法 公共領域理論 認識
作者簡介:劉聰,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40
所謂公共領域,實質上是知識產權的效力所不及的知識領域以及知識的相關方面,它不單單是抗衡知識產權不科學擴張的武器,而且還可以妥善處理對知識產權不科學擴張的相關問題,同時還是保障其制度可以順利運作的工具。
(一)公共領域概念界定
公共領域其英文是“publicdomain”,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屬于舶來品,最初用在羅馬法中,叫做“public juries”,翻譯過來以后都叫做公共領域。公共領域主要由以下兩個部分一同構成:其一,詞匯公共;其二,領域。公共領域主要強調的是大環境,是介于政府以及私人領域區間的一種區態。該領域內,充分的展現出與私人領域專屬性的區別,同時也是與政府等相關權利存在不同而語的領域。
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學術界對公共領域有主性的說法尚未達成一致。二元則認為該領域可以向廣大人民開放,屬于無主領域,且該領域并不會得到相對應的保護。
其次,該理論表達的看法不具有全面性,如“Tyler” 觀點:假如公共領域沒有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那么資源會被任意的破壞侵蝕,在未來定會使相關地區的公共領域健康發展受到阻礙。
據此,該理論中所提倡的公共領域的開放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無主性卻是片面的觀點。
(二)公共領域在知識產權制度中的表現
公共領域與知識產權法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辯證的關系,這種關系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公共領域與知識產權共同發展的目標,這對于強化我國社會上各項知識產權的價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其參考建議。
在多方面理論研究過程中,還發現公共領域在知識產權制度中有著明顯的表現,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眾所周知,對于知識產權的產品來講,當知識產品超過保護期,將自然流歸于公共領域中來。因此,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的期限,從立法層面限定合理的保護期,才能避免知識產品過早流入共領域當中。
第二,除此之外,另有知識產品內容在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之外的,應按照《著作權法》中各項條例要求確定知識產品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吨鳈喾ā分忻鞔_指出,著作權并不限于法律法規以及各項規章條例規定。因此,這就需要對各項知識產權權責歸屬展開有效分析,并按照分析結果對各項知識產品實施客觀性描述,了解《著作權法》以外的知識產品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
第三,如權利人自身主觀意識放棄知識產權的各項對應權利,則就可以將相應知識產品歸于公共領域當中。如果一個知識產品涉及的權利人比較多,則應分析權利人在眾多權利人中權責占比,繼而判定知識產品歸屬。
除此之外,在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里,如:科學發現、疾病診斷治療方式和動植物品種等,這三種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自然可歸于公共領域當中,便于后期綜合描述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相關人員從多個角度出發分析知識產權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聯性,有效避免知識產品歸屬出現問題,繼而強化知識產權法權責比例。
(一)“知識共有物”與無形物的公有
針對知識共有物來說,同樣存在著范圍的約束。通常情況下,知識共有物在客觀世界中發揮著絕對主角的作用,它是廣大人民群眾可以適用的知識內容,但是這并不代表著人們都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或獲取。假如站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立場來講,沒有受到法律保護的部分、沒有被法律進行確定的部分,實質上就屬于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其涵蓋的面非常廣泛,形式更是各式各樣。
針對無形物的共有來說,充分的彰顯出公共領域的建立。結合相關原則構建了一個比較典型的公共領域問題,該公共領域會對知識產權的擴展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
(二)“公眾的權利”與知識產權法中的公共領域
就“公眾的權力”理念而言,站在某一立場上來講,共有物的隨意應用也是其財產的組成部分,知識產權的權利并不僅僅代表著我們允許他人使用的時候他人才能夠使用。反之,它清楚的明確了人們有權免受他人財產限制的領域。換句話來說,無形的公有交換公共領域,能夠充分的展現出公有的重要的財產權。實際上,假如勞動者的主張和相關公眾主張之間存在歧義時,那么這個時候應當以公眾的主張為主。
從知識產權法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屬于私權,而這種權利的身影出現在了公眾的自由權利與公共利益當中。針對知識產權法框架來說,很多內容有著較強的公共財產性質,不能將其納入到私人財產權中。公眾的權利的產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要來源于知識產品的社會性。
(三)“公眾的權利”、公有領域與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精神
我們從知識產權法的角度來看,無論哪個知識產品里面都包含了兩種互相對立的權利,實質上是創造者的權利以及公眾的權利。這兩種權利不僅是相對立的狀態,在某種情境下還會造成沖突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重點是,勞動者對其創造出來的勞動成果具有不刊之論的財產權。也就是說除了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使用他人勞動成果,然而將公正的權利考慮在內時,還應當留出適當的份額給公眾,這就要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妥善處理好“公眾的權利”、公有領域和知識產權法的利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完善知識產權制度
為實現知識產權法公共領域理論優化的目標,必須建立完善合理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并要求相關人員遵循各項制度開展知識產品綜合管理工作,妥善處理知識產權法與公共領域理論之間的關系,才能確保維護我國社會整體利益。在我國公共領域界定不斷改變的條件下,知識產權法對于各項知識產品專有權保護也發生一定改變。
因此,在知識產品保護時應從社會公共知識產品的角度出發,繼而構建標準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與此同時,還需要改善公共領域中知識產品保護缺陷,確保知識產品更好的歸于公共領域,進一步提升知識產品綜合管理效果。
在對知識產權制度實施優化更新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還應結合當前我國相關法律要求對知識產權制度實施有效改革,盡可能的縮小知識產權制度與相應法律制度之間的差距,在保護各項知識產品的同時,避免公共領域受到外在因素的侵蝕。一般來說,在構建知識產權制度時,還應對公共領域中知識產權內容展開全面分析,了解各項文化與公共領域中知識產品之間的關系,并結合相應分析結果做好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工作。
(二)預防公共領域濫權
就目前來看,我國知識產權法中公共領域還存在主體缺失的問題,難以滿足知識產品綜合保護要求,因此,導致公共領域知識產品保護受到嚴重影響?;诖?,應對不同用途的知識產品實施有效劃分,并結合相應劃分結果改善公共領域無償缺陷。賦予各領域知識產品一定實用價值,從而避免公共領域中知識產品出現過度消耗的問題。與此同時,還應促進公共領域知識產品的創新和傳播,利于催生出新的公共知識產品;同時在公共領域知識產品的保護上可以設計具有層級的保護,一些被過渡使用的公共產品可以適當的提高稅費,而針對一些較為冷僻,內容卻十分豐富的公共知識產品可以適當的降低稅費,以促進對一些冷僻優秀文化的開發和利用。
(三)開啟有償制度
在進行知識產權法公共領域理論保護時,還需要結合有償制度的支持。對公共領域各方面開發和利用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并根據知識產權實際情況確定的固定的補償額度。在有償制度的支持下,還能對知識產品使用者實施綜合限制,避免知識產權使用者摽竊重點知識內容,有效保障知識產權權責屬性,進一步彰顯知識產品法律內涵。
對于知識產權法來說,其中有償制度本身屬于各項知識產品歸屬的重要產物,其中還融合一定知識產權以外的內容,確保知識產權能夠更好的接受公共領域保護。
對于公共領域中的知識產權來說,還需要國家和社會在相互配合的條件下開展知識產權監管工作,并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公共領域的界定范疇,保障公共領域與政府機關和產權持有人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各項知識產品管理,使得知識產權法的作用效果充分發揮出來。
就發展中國家來說,可以依賴于公共領域抗衡知識產權的不科學擴張,保障社會的公共利益。同時在構建相關領域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家一定要保持理智的頭腦,謹記在應用公共領域的能力上盡可能縮短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馮中威,李春華.知識產權法在公共領域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8(16):239-240.
[2]孫曉杭.知識產權法中的公共領域保護[D].黑龍江大學,2014.
[3]張艷梅.論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利益沖突之鏡像[J].社會科學戰線,2013(8):257-259.
[4]馮曉青.知識產權法的公共領域理論[J].知識產權,2007(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