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被執行人的消費行為加以限制,能夠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更好保護債權人的切身利益。本文主要是從限制消費制度的基本情況分析入手,重點介紹了立法背景及其制度的實施對象和受限行為范圍,重點闡述了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民法分析內容,并結合該項制度實施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制度完善建議,為更好推進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良好實施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限制被執行人 消費措施 民法分析
作者簡介:鄭宇佳,廣東至高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55
最高院于2010年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法釋(2010)8號〕(以下簡稱〔法釋(2010)8號〕),其良好適用于被執行拒不履行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情況。需要注意到的是,這一措施實際所存續的時間較短,且沒有可以供國內司法實踐借鑒的類似措施,國內這一制度的實施還處在發展階段之中,再加上缺乏完善有效的配套設施,如司法協助履行制度、房地產登記聯網制度以及征信制度等,無法支持限制被執行人措施的良好開展。但是該法律文件的出臺,也逐漸推進了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制度的發展道路。本文開展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方面的民法分析工作,并有意識探討如何實現制度的良好完善,希望能夠為進一步完善該制度,切實發揮其優勢和作用提供充實的理論支撐。
(一)立法背景分析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利益關系人的切身利益,債務人要及時償還債務,或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債務人并沒有依法履行所規定好的義務,而當法院在積極采用各種執行措施后,債務人拒不履行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所規定的義務,卻從事著和申報財產不相符合的高消費活動時,將會適用限制被執行人消費制度。《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為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提出,奠定法律基礎,而該項制度的具體實施則是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確定下來的。
盡管在法律層面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制度擁有著良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落實到司法實踐之中,國內征信系統還存在著不夠完善的情況,針對個人財產的查詢工作存在著較大難度,執行難始終是制約該項制度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被執行人始終以消極、積極行為抵抗執行措施,還不斷揮霍自身財產,這樣將會給債權人的權益、國家司法公信力造成損害。為不斷改進這一現象,推進司法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結合高消費限制措施的應用情況,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更是在此基礎上,201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法釋(2010)8號〕規定。而在社會物質生活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該法律文件的規定并無法良好適應時代需求,從而最高人民法院開展更為深入廣泛的社會調查工作,征集多方意見,最終于2015年7月20日正式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法釋(2015)17號〕(以下簡稱〔法釋(2015)17號〕),并以此法律規定作為被執行人消費限制措施的良好開展依據 。
(二)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制度
1.實施對象
〔法釋(2015)17號〕明確了具體限制消費的對象:一方面包含沒有按照規定履行給付義務的被執行人,其屬于可以限制范疇。人民法院在限制消費制度實施過程中,需要針對被執行人的拒不履行行為加以準確判斷,觀測其是否屬于主觀上的惡意,或者是否屬于消極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在分析和判斷被執行人實際履行能力的過程中,著重分析其不履行這樣行為的主客觀因素,并以此作為決定是否采用限制消費措施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還包括了已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被執行人,這屬于應當限制范疇。這類型被執行人已經具有一定的“前科”,被納入到被執行人名單之中,屬于失信人員,因為應當采用一定的限制消費措施。對于限制消費制度的被執行人來說,其涉及到了自然人和單位兩個方面,如果以單位作為被執行人,則該單位多類型的負責人都不能夠參與到受限制的消費行為之中。
2.受限行為范圍
〔法釋(2015)17號〕初步規定好被執行人所被限制的行為,其在第三條中以列舉方式加以說明,包含但不限于乘坐飛機和高鐵交通工具,購買房屋和珠寶等高消費行為等,為進一步限制消費行為,在兜底條款中以“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進行限制。從限制消費的具體類別方面加以劃分,主要是分為高消費、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兩個方面 。
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以平等的權利能力,且這一能力不可剝奪,以死亡為終結。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始終表現為全有或者全無的狀態,不存在處于中間的第三種狀態。假定法律允許剝奪部分權利能力,從其結果進行倒推分析,可以發現其中的不合理性。從民事主體的權利來看,當實施限制被執行人消費制度時,如果被執行人違反了人民法院所簽發的限制消費令,并從事到相關消費活動之中,期間發生侵權事件,被執行人能否提出相應的民事訴訟,其回答顯然是不能。如被執行人參與到一些限制消費令所禁止的高消費項目之中,卻在消費活動中發生意外事故,遭到人身傷害,由于其欠缺權利能力,因而無法作為法律主體,這種做法顯然是不符合民法平等性原則要求的,在具體司法實踐之中也忽略了社會安定性,存在著極大不合理性。當被執行人受到限制消費令的制約,如果其自身權利能力也被限制,這樣其在所要求限制的消費行為范圍內,無法享受法律層面上的權利和利益,相應地也就不存在權益被侵害一說,這樣也就無法保障被執行人的權利能力。從結果層面來分析,發現這種理論存在著不合理之處 。
在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實施過程中,人民法院可以簽發一定的限制消費令,從社會社產生活多個行業入手限制被執行人的一些高消費活動。有關網站會公布法院簽發的限制消費令,同時機場、鐵路等部門給予一定的協助,限制被執行人乘坐飛機和高鐵,同時社會多個部門都會和人民法院展開合作,限定被執行人的消費行為,使其能夠良好履行法律文書所規定好的義務。對于被執行人受到消費限制情況來說,其按照〔法釋(2015)17號〕第八條的規定,需要先提出申請,才能夠經過批準是否執行一些生活或者經營環節中必需的消費行為。在實際開展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過程中,這一制度產生效果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相似性,法院簽發限制消費令剝奪民事行為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撤銷這些限制令的方式,使得被執行人良好恢復自身的行為能力資格,或者法院可以采用批準申請的方式,準許被執行人從事一些特定的民事活動 。
從限制被執行人消費制度來看,被執行人的行為能力受到較大限制,因而需要探討其和現行民法既有行為能力的兼容問題。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不會沖擊到民法體系,可以將這一制度作為新的導致行為能力受限的原因類型加以實施,為后續制度設計和立法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支撐。
首先,〔法釋(2015)17號〕在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方面作了較為細致的規定,但是對于實施原則方面的規定還不夠細致,在未來不斷完善法律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將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利益、最小傷害被執行人權益作為重要的實施原則,盡可能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基本權益。這主要是因為被執行人在拒不履行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方面,存在著不同的現實情況,充分發揮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優勢和作用,要注重充分結合現實情況,合理劃分不同被執行人的實際消費狀況、經濟狀況,選擇更為合理的限制手段。
其次,為推進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穩步實施,需要注重針對具體限制手段加以不斷優化和改進,更好適應現階段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狀況,順應時代發展特征,起到良好的限制效果。持續完善〔法釋(2015)17號〕,從限制執行手段、限制消費內容多個內容入手加以良好改進,細致錄入被執行人的征信名單,并定期更新,形成全國統一征信數據系統,將其和各個銀行信用卡相聯系。尤其針對近些年出現的“網貸”,要加大監控力度,抑制網貸造成的不良影響。
再者,對于被執行人子女所從事的高消費活動來說,〔法釋(2015)17號〕并未對這些被執行人子女的高消費活動做出嚴格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被執行人本身并不從事較多高消費活動,但其子女高消費行為多次發生的情況,如果不做更為明確嚴格的規定,將會導致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如果被執行人子女存在著大肆揮霍浪費的情況,卻沒有及時加以處理,將會給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還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要注重切實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加以完善,合理限制好被執行人子女方面的高消費活動。通過立法完善,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或者法規,起到良好的改進效果。
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的行為,會給債權人的切身利益造成較大損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法院的公信力,需要發揮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的優勢和作用。在實際實施被執行限制消費措施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全面細致分析好限制被執行人消費措施實施的不足之處,持續完善限制消費制度,能夠更好保障債權債務雙方當事人的切身權益。
注釋:
代義.淺析失信被執行人相關制度在實踐中的效用與完善[J].法制博覽,2015(34):102-103.
陳葦,李艷.論我國民法典“繼承編”法定繼承制度之立法完善——基于四川省民眾法定繼承觀念與遺產處理習慣的問卷調查[J].學術論壇,2018,41(4):114-123.
劉貴祥,林瑩.《關于修改〈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決定》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6(1):26-31.
Mascarenhas M D M, Monteiro R A, Silva M M A D, et al. Emergency room visits due to external causes and alcohol consumption-Capitals and the Federal District, Brazil, 2011[J].Cien Saude Colet, 2015, 20(4):103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