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多起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新聞聚焦了社會各界目光,讓農村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狀況、法律權益保護一夜之間成為熱點話題。就未成年人法律權益的保護而言,監護人的監護、撫養、教育始終是第一重保護屏。然而在農村,監護人的監護義務履行不到位的問題非常普遍,這就直接導致了農村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受教育權保護不完善深知受損的后果。本文通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駱駝巷村進行實地考察,從而對該村未成年人監護人監護義務履行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該村未成年人的法律權益保護缺失的情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農村 未成年人 合法權益 監護權 家庭保護
作者簡介:馬羽馳,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法學-英語雙學位專業,研究方向:法律學。
中圖分類號:D92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70
未成年人監護權的合理行使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的根本。雖然近年來有關農村兒童法律權益保護的政策、規定不斷頒布,但短時間內顯然做不到全面貫徹,很多尤為貧困地區的農村未成年人的法律權益保護現狀依舊不容樂觀,西北地區即是如此。筆者所調查的固原市駱駝巷村則是較為典型的中西部貧困地區村落。該村村民的勞動生產方式以“種地、打工”為主,人口健康素質、教育素質皆比較低,在此情境下,未成年人的人身權益、受教育權的保護現狀及問題也暴露得尤為明顯,對問題成因當中的監護人因素進行放大和分析也因此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人身權益無法得到穩定保障。生命健康權是公民的基礎權利 ,是指公民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身體組織、器官的完整和生理機能以及心理狀態的健康所享有的權利。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能力差,其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的維護離不開父母、學校的監管與關懷。但由于家庭保護與學校保護的不到位,農村未成年人的生命權及健康權容易受到損害。此類情形的主要表現如下:
(一)農村未成年人患有先天身體缺陷的概率較高
我國農村地區新生兒出生缺陷和殘疾的發生率遠遠高于城市。據統計,每10個建檔立卡因病致貧返貧的農村貧困人口中就有一個罹患出生缺陷疾病。而出生缺陷的治療特點便是周期漫長、花費巨大。筆者所調查的駱駝巷村中的一位海姓小男孩患有馬蹄內翻,治療該病所用的矯正鞋一雙在2000-2500元左右。出于治療的必需,其家庭每年須負擔至少兩雙矯正鞋,必要時還需進行矯正手術。該戶是駱駝巷村較具代表性的家庭,家中有兩個孩子,主要經濟來源是父親務工收入,母親無業。此類農村家庭為先天缺陷患兒提供長期穩定的治療顯然十分困難,極易因病致貧返貧。而一旦因缺少資金導致患兒無法及時獲得治療,其健康權必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未成年人營養不良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情形
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兒童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兒童仍存在營養不良和生長遲緩的問題。未成年人營養不良的現象主要是由其飲食結構單一、飲食不規律等引起,而除了客觀因素,父母未盡到合理的義務,沒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導致農村未成年人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營養不良會使得未成年人得慢性胃炎、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大大提升。
(三)燒傷、燙傷等其他意外傷害
在農村,未成年人燒傷、燙傷等意外事故的發生率遠高于城市。駱駝巷村里,部分未成年人身上也有明顯的燒燙傷疤痕,有一歲不到的孩子腳踝上有兩道觸目驚心的傷疤,經詢問才得知疤痕是母親抱著孩子沖奶粉時不慎將熱開水灑到孩子腳踝上所致。這類意外事故一旦發生,首要原因多半是監護人疏忽、監護職責履行的不到位。
我國《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規定,父母對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承擔監護職責。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法律權益保護的首要防線。而通過對農村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等主要權利的實際維護狀況進行調查,不難發現監護的弱化甚至缺失是導致未成年人法律權益受損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國農村,監護人監護弱化甚至缺失的具體情形如下:
(一)監護人缺位的情形
監護人缺位的情形主要分為如下幾類:(1)父母一方或多方缺位,祖父母代為監管。(2)監護人單方面缺位。
在第一類情形下,負責行使監護權的祖父母多半會因年事已高難以完善行使監護權。筆者所調查的村莊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多,但也確有典型個例。6歲的馬姓男孩父母離異,父親在新疆打工,三四年回家一次,母親從未回來看望過孩子也未履行過撫養義務。男孩祖父母皆已年逾古稀,老人因務農以及年齡體力因素,常常無法兼顧孩子的監護,因而男孩的叔父、姨媽也常會擔任其臨時監護人。本例中,男孩母親按照法律規定在離婚后仍對其負有撫養義務,但女方卻從未履行。而由于當地沒有任何監護人監督機制與機構,這種撫養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最終也無法得到追究。
第二類情形,即監護人單方缺位的情形相較之下更為普遍。該類情形具體表現為家中父親外出務工,母親無業,負責在家照看子女。駱駝巷村婦女教育素質低的問題突出,大多數婦女甚至從未接受過任何教育,夫妻文化程度差異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這種家庭分工。由于父親長期在外務工,未成年人的心理支持主要來源于母親,而父親角色缺失的成長環境顯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男童。由于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為困難,對其性別認同也有不利影響。
綜上,第一類情形即為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上輩監護的情形,雖然這種情況在駱駝巷村并不多,但幾個個例都極為典型,且其中潛藏的監護人一方不履行撫養義務的現象極其值得注意。第二類監護人單方缺位的情形則非常多見。在此種情形下,即使父母一方仍能留在子女身邊照看,這樣的成長環境也仍舊畸形,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監護弱化的情形
監護弱化的情形在留守兒童家庭、非留守兒童家庭中都普遍存在。雖然很多父母都并未長期遠離子女外出務工,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合格地履行了監護義務。監護弱化的情況在駝巷村具體表現為:(1)父母外出,未成年人同輩監護。駱駝巷村是回族自然村,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數。而由于大部分家庭子女都存在年齡差,因此父母偶爾短期外出務工時會安排較年長的孩子監管年幼的孩子,期間負責自己和弟妹的日常飲食、起居等。雖然家長的安排多是出于無奈,但同輩監護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更增加了未成年子女人身權益受損害的風險。駱駝巷村13歲的姐姐馬蘭和10歲的弟弟馬輝就是如此,姐弟二人時常需要自己在家居住長達三四天。雖然兒童對此類情況可以應付,但不代表監護人無需提高安全保護意識,杜絕此類同輩監護的情況發生。(2)也有父母表示,有急事的情況下會將幼兒單獨留在家里,盡可能快去快回。殊不知,諸如此類情形恰恰是前文提及的潛藏兒童燒燙傷、摔傷的安全隱患的高危情形。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即可避免未成年人燒燙傷等意外事故,而這必然要求父母作為監護人具有高度防范意識。
綜上,對于家庭在未成年人監護功能弱化情形,使監護人充分認識到“監護”二字的具體含義,具備足夠的安全防范意識以避免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權受損是當務之急。
(三)其他義務履行不足的情形
1.關于家庭環境的和睦。《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保障,是其合法人身權益、受教育權得到妥善維護的必需。然而在駱駝巷村,由于該村絕大部分婚姻還是以熟人介紹、父母包辦為主,自由戀愛觀仍未全面貫徹,這就為男女雙方的婚姻家庭幸福埋下了諸多導火索。在接受筆者調查的未成年人中,超過半數兒童反映父母有過爭吵,嚴重的情形還包括家庭暴力、母親離家出走等。此外,體罰在農村家庭仍普遍存在。《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大部分父母體罰子女雖不至上升到司法意義上的“家庭暴力”,但這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帶來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曾有調查顯示,未成年人在遭遇家庭暴力時,反抗愿望極其強烈,甚至存在自毀的想法來報復施暴者。由此足以見得,諸如體罰、父母爭吵打架、父母一方離家出走等一系列違背、破壞家庭和睦的行為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之深、之重。
2.關于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狀況的重視。《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第十二條也同樣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正如前文所述,農村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等權益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形的保護缺失,這便足以反映父母監護意識的欠缺,更能反映其在家庭教育、撫養、監護方面自我要求的懈怠。例如在駱駝巷村,村中無論大人小孩,如有感冒發燒,至今仍舊傾向于就近去無行醫執照的藥店打吊針。對其風險的未知或遲鈍、醫療意識的欠缺勢必會為孩子的生命健康權埋下隱患。再比如,就教育方面來說,很多父母疏于監管孩子學習狀況,未曾意識到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義務絕不僅限于出具必要的學費,這便直接導致了未成年人缺乏學習輔導、學習興趣甚至沉迷手機游戲。諸如此類因監護人觀念陳舊、意識淡薄導致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得不到完善保障的情形還有很多,可見對于農村地區來說,監護人意識及觀念的更新是根本對策。
(四)從監護人角度談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權益保護的具體對策
就監護人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其應先從了解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常識做起。汲取外界信息是打破陳舊觀念,增強未成年人保護意識的第一步。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彩電和手機網絡早已在駱駝巷村很多家庭中普及,但一經詢問卻得知幾乎很少有人使用電視,更別說收看社會新聞,極少數使用電視的家庭也只是讓孩子看動畫片。對此,很多監護人的理由僅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夠。但筆者認為,即便收聽聲音、收看畫面也能有耳濡目染的效果。不僅僅是未成年人教育與保護相關的新聞,合理利用電視及手機網絡,多汲取、積累外界信息和社會、法律常識對自身觀念的改變也勢必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況且當地村民并非一年始終處于農忙季節,監護人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的休閑時間有效利用電視、手機主動獲取外界信息,通過收看一些新聞等方式以逐步提高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意識,改善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等。
《保護法》也同樣規定了學校保護、政府保護等未成年人保護的其他防線。就學校而言,其應當注重培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與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互相配合,共同履行未成年人的保護、教育義務。而政府機構也應當盡可能落實監護人責任追究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人監護不力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