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規定,消費者因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可以請求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三倍的賠償。這一種三倍懲罰性賠償在合同法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撤銷合同后的“過錯賠償”,二是變更合同后的“違約損害賠償”。合同視角下的懲罰性賠償應當嚴格遵循法定原則。
關鍵詞 欺詐行為 合同效力 過錯賠償 違約損害賠償
作者簡介:胡冬勤,廣東登都律師事務所主任,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78
2013年10月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這一條文明確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然而,懲罰性賠償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其理論脈絡是怎樣展現的?本文將從合同法角度對此條文進行理論分析。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部特別法,而非普通法。除了立法主體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說明其立法位階之外,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 這其中第2條條文明確了它的性質,是針對“消費者”特定群體而制定的法律。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的法律行“購買、使用”為來看,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合同法》,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約定購買、使用商品或服務,從而形成約定之債。其中涉及最多的當然是買賣合同。同時,通過買賣方式導致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從而涉及《物權法》,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由此可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特別法,《合同法》是普通法。兩者在適用方面,由《合同法》提供理論的架構,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特別規定的,應優先適用此特別法的規定。
其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購買、使用商品或服務,往往存在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問題,導致人身或財產損害,從而產生糾紛。這類糾紛符合侵權構成要件,消費者若提起侵權訴訟,自然要適用《侵權法》。與《合同法》一樣,《侵權法》是普通法律,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特別法律,兩者在適用方面,由《侵權法》提供理論的架構,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特別規定的,應優先適用此特別法的規定。
最后,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包括了食品,而《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消費同樣有相應規定,那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食品安全法》是怎樣的關系?有人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普通法,《食品安全法》屬于特別法,按照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應當優先適用《食品安全法》。
筆者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均是特別法,給兩者提供理論架構的《合同法》《侵權法》才是普通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食品安全法》存在交叉關系,即食品是商品的一部分,《食品安全法》著重食品的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則規定對包括食品在內的商品(或服務)的購買、使用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涉及面更廣。
《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這一規定相較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價款三倍或者損失二倍的賠償金,以及最低500元金額的標準,明顯提高。當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由此可以確定兩部法律的適用順序。涉及食品安全的糾紛,優先適用《食品安全法》;若是其它商品或服務的糾紛,應先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然,從普通法的角度來看,兩者同時存在于《合同法》和《侵權法》的適用范疇之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在司法實踐上可以適用《合同法》的理論架構,已毋庸置疑。然而,它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到底是屬于《合同法》中“過錯賠償”,還是“違約損害賠償”?需要進一步具體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與合同效力的關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懲罰性賠償的前提是“欺詐行為”。而《合同法》第54條條二款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由此可見,欺詐行為在《合同法》中屬于導致合同處于“可變更可撤銷”效力范疇。具體而言,如屬撤銷合同,自然導致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如屬變更合同,合同依然有效,只是內容有所變更而已。下文將從撤銷合同和變更合同兩種情形來探討。
第一種情形,消費者因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而向經營者請求撤銷合同,那么雙方簽訂的合同因撤銷無效。《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撤銷)的處理方式,一是互相返還,二是過錯賠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經常被賠上“退一償三”的標簽,正屬于合同因撤銷而無效的應用范疇,“退一”是互相返還,“賠三”是一方過錯應當賠償對方所受的損失,即“過錯賠償”。
第二種情形,消費者因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而向經營者請求變更合同,那么雙方簽訂的合同繼續有效。許多商品雖然因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但是商品功能還是滿足生活需要,且有些特別商品還涉及所有權登記變更等一系列手續,因此消費者選擇變更合同,如減少價款,提高服務期限等修改內容。如此一來,合同繼續有效,此時經營者不存在“退一”的情況了,那么“賠三”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這時的“賠三”是屬于“過錯賠償”還是“違約損害賠償”?
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在合同變更的情況下,“賠三”應該繼續存在。
理由一,從法律條文來看,“退一”“賠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分屬兩個獨立條文,兩者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并列關系。
理由二,合同變更導致的法律后果,相比之撤銷合同的后果還是較輕的,并沒有額外增加經營者的法律責任。即變更合同僅是“賠三”,而撤銷合同則是“退一”加上“賠三”。如變更合同得不到“賠三”的法律后果,那么所有的消費者無疑以撤銷合同作為唯一選擇。這樣既不利于鼓勵交易的經濟原則,也不利于消解法律糾紛。
理由三,懲罰性賠償立法目的在于懲罰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保障民法的誠信原則。只要存在欺詐,不管合同有效或是無效,均應作出相應的懲罰。
至于第二個問題,在變更合同情形下,“賠三”屬于“過錯賠償”還是“違約損害賠償”?筆者認為應該屬于“違約損害賠償”。將變更合同的“賠三”依然歸入“過錯賠償”的觀點認為,合同變更部分算是撤銷了,剩余部分繼續有效,并不排除部分內容撤銷導致的過錯賠償的后果。然而,變更與撤銷在《合同法》中是并列使用的概念,并且兩者的法律后果不同,法律條文規定的“部分撤銷”并不等同于變更合同。另外,許多合同內容變更,不能叫做撤銷,如價款的變更,減少或增加的數量,實在不宜稱之為“撤銷”。既然變更合同繼續有效,那么根據《合同法》規定,“欺詐行為”屬于合同履行中不符合約定,應認定為違約。經營者因此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第一款規定的“三倍賠償”請求,并沒有明確消費者到底根據什么樣的法律關系進行訴訟或仲裁,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特別法,必須與《合同法》《侵權法》《物權法》等普通法互相聯系,適用普通法的理論架構進行分析和應用。本文僅僅是從合同法角度,對三倍賠償請求的條款進行分析研究。
這一條款往往被人稱之為“退一賠三”,其實是不準確的。“退一”和“賠三”并不是必然捆綁在一起的。欺詐行為在《合同法》中導致合同可撤銷可變更的效力后果。消費者請求撤銷合同的,被撤銷的合同無效,產生互相返還及過錯賠償的法律責任。這時,“退一”是互相返還,“賠三”是“過錯賠償”。而消費者請求變更合同的,合同繼續有效,不會出現“退一”的情形,但依然基于違約責任請求經營者承擔“賠三”責任,這時“賠三”是“違約損害賠償”。
很明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是特別法的特別規定,與《合同法》規定的補償性賠償原則存在差異。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兩者如何銜接。
《合同法》規定的損害賠償(或違約金)可分為補償性和懲罰性兩種,理論上已有不同程度的討論。《合同法》是以補償性損害賠償(違約金)為基本原則。首先,《合同法》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后果,“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所受到的損失顯然是補償性的。同時,《合同法》規定,若約定違約金過高或過低,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予以相應的減低或提高。《合同法》沒有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可見懲罰性賠償是例外。相反,懲罰性賠償目前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有規定。筆者認為懲罰性違約損害賠償應遵守法定原則,不宜任意擴大。首先,《合同法》是普通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是特別法,根據特別法優先適用于普通法的原則,僅僅在特別法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若不屬于特別法明確規定的情形,只是《合同法》規定的一般情形,則以補償性損害賠償為適用原則,不得以法官的喜好任意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否則產生司法權濫用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張揚.單倍、三倍、十倍懲罰性賠償責任淺析[J].北方經貿,2016(4).
[2]馮銀東.我國懲罰性違約金的適用考察[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4).
[3]胡冬勤.淺論違約金和利息并存的情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