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數量逐年上升,其涉及的侵權判斷主體是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當前我國理論實務界,已經形成了共識,認可了“一般消費者”作為侵權判斷的主體。本文將對“一般消費者”的定義、相關案例及其合理性進行解讀,同時將容易發生混淆的“一般消費者”和“專業人士”的判斷標準進行對比,以期理清二者關系。
關鍵詞 外觀設計專利侵權 侵權判斷主體 “一般消費者” “專業人士”
作者簡介:趙光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外觀部審查三室,助理研究員,專利審查員,主要從事外觀設計審查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80
我國專利法領域的立法相較于其他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專利申請量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速率增長。而其中的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量及其相關的侵權案件數更是增長迅猛。但是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還是《專利法實施細則》,均未對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斷主體進行十分明確的規定。而在實際的侵權判例中,各級人民法院則是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專利法若干解釋》”)第十條的規定為準。但是對其中所規定的判定主體的理解與應用,卻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因此本文將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實際中的相關典型司法案例,對以上概念進行簡要論述。
首先,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中并沒有對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斷主體進行明確規定。最先將侵權判斷主體“一般消費者”作為一個法律上的概念的,主要是《專利法若干解釋》第十條的規定,我們應以“一般消費者”視角出發,即以“一般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判斷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但該司法解釋并未對“一般消費者”的定義有進一步的詳細解釋,因此無法更加明確地進行界定。但是,有其他規范文件該判斷主體特點有較為詳細的規定,那就是國家知識產權局所發布的《專利審查指南》。如最新2017年修訂的《專利審查指南》中規定:“不同種類的產品具有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作為某種類外觀設計產品的一般消費者應當具備下列特點:(1)對涉案專利申請日之前相同種類或者相近種類產品的外觀設計及其常用設計手法具有常識性的了解。例如,對于汽車,其一般消費者應當對市場上銷售的汽車以及諸如大眾媒體中常見的汽車廣告中所披露的信息等有所了解。常用設計手法包括設計的轉用、拼合、替換等類型。(2)對外觀設計產品之間在形狀、圖案以及色彩上的區別具有一定的分辨力,但不會注意到產品的形狀、圖案以及色彩的微小變化。”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專利審查領域,對“一般消費者”有一個定量的界定標準,即對其認知水平和判斷水平有定量評價,對一類產品領域內的常見設計有了解,并具備獨立的分辨和判斷力,但這種分辨和判斷力也僅限于初級狀態。
所謂外觀設計,在我國相關立法規定中,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因此,外觀設計是無形的,其不能脫離產品載體而存在,對產品載體具有依附性。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產品這個載體,外觀設計的相關設計手法和設計特點才可以表現出來。對于產品這個載體而言,其被制造出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銷售獲利,而對于該產品的外觀設計也是為了銷售的需要而進行的。所以銷售才是產品和其外觀設計的最終目的,而銷售的實施對象恰恰是廣大消費者。同時,各國專利法的立法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產品或其外觀設計被仿冒、被抄襲而采取的保護外觀設計專利權人市場利益的一種法律手段 。在這里我們可簡單舉一個例子,如市面上出現一種熱賣的A產品,其與該領域內其他產品之間的主要區別點就在于其外部形狀的獨特設計。而另一款B產品則整體抄襲了A產品的外觀設計,僅僅在局部細節方面進行了調整,兩者的外觀設計極為相似,使得消費者產生混淆,認為購買B產品與A產品并無實質性差異,A產品就將會流失大批客源,直接將損害了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反之,如果消費者不會產生混淆,很容易分辨出A、B兩款產品之間的差異性,說明兩款產品在外觀設計上采用了不同的設計思路,產生了不同的設計效果,這樣便不會直接侵害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以“一般消費者”作為侵權判斷的主體,是從產品及其外觀設計的最終銷售目的進行考慮,最大限度地將社會中的消費主體包含在內,通過“一般人”的眼光而非專業設計者的眼光去觀察、思考和判斷被訴侵權產品與享有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產品是否屬于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況,其結論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 。
在侵權判定過程中,對于“一般消費者”這一判斷主體的定義,因無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定,在實踐中存在著很多爭議。作者認為,“一般消費者”不是泛指一般的社會公眾,或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某個普通消費者,是一個為了使其判斷更為客觀、準確而確立的抽象判斷主體。不同領域產品的外觀設計,往往有不同的購買和使用群體,并且該群體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應達到熟悉該種類產品的一般水準。在此需特別強調的是,當某類產品的購買者和使用者不一致時,由于能夠影響產品銷售和利潤的是購買者而非使用者,購買者對產品的銷售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應該以產品購買者作為“一般消費者”,并以購買者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作為判定標準。
從知識水平的角度出發,“一般消費者”應對該外觀設計專利相同或者相近類別的產品及該外觀設計專利的常見用途具有一定常識性了解。從認知能力的角度而言,“一般消費者”對于外觀設計產品在形狀、色彩、圖案等方面的區別具有一定的分辨力,對外觀設計的整體視覺效果有一定判斷,但不要求其注意到局部細微變化 。如江蘇貝爾照明電器有限公司與丹陽市博源照明器材有限公司外觀設計專利侵權案中,一審法院便認定“上述細節對一般消費者的視覺而言,屬于局部的細微變化,并不影響對涉案燈頭產品外觀整體視覺效果,不足以影響一般消費者對兩者相近似的判斷”,進而判定被告方敗訴 。
然而在我國侵權案件的判定中,因《專利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其第一款、第二款分別規定了產品所應具備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影響,部分判決未準確把握專利授權和侵權判斷之間的區別,以及“一般消費者”與“專業人士”間的區別,使得侵權判定中將各種概念混淆,影響了案件的判決結果。首先,產品的新穎性往往是從一般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創造性則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夠判斷。而《專利法》第二十三條僅僅是將“新穎性”和“創造性”作為外觀設計專利授權的條件,是專利是否授權的判斷標準,而非外觀設計是否構成侵權的判斷標準,所以在侵權判定中需要將專業人員的視角排除在外。在這里需要將“一般消費者”和“專業人士”進行一個完整的對比分析。對于專業人士來講,對產品及外觀設計有著更深一步的了解,有著更加敏銳的觀察力,對于其中某些相近似產品的細微差別,一般消費者往往會忽略掉,而專業人員則很容易分辨出來,最終導致即便二者之間僅僅存在著細微差別,亦會認定存在明顯差異,進而被判決不構成侵權。這將不利于在先權利的保護,給部分抄襲者創造可乘之機,使得一些消費者難以分辨的產品流入市場變得“合法化” 。例如在鹽城中威客車有限公司等與尼歐普蘭汽車有限公司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上訴一案中,法院便以汽車學博士的專業視角來做出侵權與否的認定。然而汽車學博士,相比于“一般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外觀設計有著更高的認知能力,即使對于兩個產品間的細微差異,汽車學博士也能夠輕易發現。以專業人士的視角進行最終判斷,便極有可能與以“一般消費者”為判定主體的判斷存在很大出入 。
外觀設計作為專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其侵權案件的發生率不斷提高。在審理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時,必須考慮以何種視角去比對被訴侵權產品與享有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產品,選擇不同的侵權判斷主體,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因此,現迫切的需要通過法律的規定以確定相應的判斷主體內涵、特點,避免差異化理解對案件判定結果的影響。
注釋:
專利審查指南.2017修正版.
吳惠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制度中判斷主體的界定——以摩托車車輪專利無效宣告案以例[D].西南政法大學,2015.
楊鳳云.外觀設計專利的判斷主體分析[J].裝飾,2015(總第269期).
吳昊.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斷主體與比對方式研究——以汽車外觀設計侵權糾紛案件為例[D].廈門大學.
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鎮知民初字第0008號民事判決書.
陳鴻玉.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的法律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7.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9)高民終字第2116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