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飛躍性的突破,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已成為地球村共同的目標。而保護環境能夠成為全球共識,也暗示著全球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足夠嚴峻的地步。世界各國在為提高國際地位,改善國民生活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略了環境的問題。當環境已經到達它自身修復極限時,這種不利益便反映到了人們身上。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為了人類的代際利益以及長遠發展,對于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的完整建構勢在必行,來全力挽回當前對環境污染、破壞的慘痛局面。
關鍵詞 公益訴訟 檢察 環境
作者簡介:張國鑫,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書記員。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86
公益訴訟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公益訴訟主要針對社會公共利益受到的私人損害,而由適格主體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的訴訟,旨在維護多數人的公共權益不受侵害的一種公力救濟方式。所謂的社會公共利益是指在特定范圍內的公民都能享受到的權益。由人民群眾自由使用,但是這種利益非盈利、非公益性的特性容易被私人覬覦,從而傷害公民的對于公共利益的合法權益。因此社會公共權益需要公益訴訟來維護。
環境公益訴訟具有特殊性。環境污染大部分是日積月累來的,表現為長期性、緩慢性的特點,同時對人體的危害也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很難判斷出疾病的發生是否由于環境污染而造成的,不僅如此在取證和保存證據方面也存在比較大的困難。公民從而更難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尋求司法救濟。環境侵害的特殊性注定使關涉環境公益訴訟的相關程序也具有區別于其他程序的特殊性,其中就包括公益訴訟的啟動主體。
(一)環保機關
環保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啟動主體的必要性。法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其行政等級對職權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根據法律的相關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且有必要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履行職責的同時執行環保法律的真實情況接受執法監督。
(二)檢察機關
檢察機關作為公益訴訟啟動主體的必要性。檢查機關作為司法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維護公共利益。其主要職責的行使檢察權代表國家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檢查機關同對環境保護的有關國家工作人員有偵查立案權。但是環保機關行為僅是違規時,只屬于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不接受檢查機關的監督。與此同時就檢查機關應有對環保機關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力。檢查機關更適合提起行政訴訟。
除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礎外,檢察機關具有著其它得天獨厚的條件去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檢察機關的偵查權、檢察權、立案權等一系列權力助其有效提起公益訴訟。在權力范圍內檢察機關可以充分的獲得有關證據。其二,其還具有著法律方面的專業知識,并且其有能力負擔相應的檢測、鑒定費用,還免去了高昂的律師費的需求,節約了大量司法資源。其三,檢察機關能有效防止環保機關的違法和不作為等行為對環境的傷害。
(三)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作為公益訴訟啟動主體的必要性。環保機關和檢察機關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權形式決定其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和一定的官方性,當政府陷入失靈之時,便需要民間力量來補充其能力的缺失。
(四)公民個人
公民個人作為公益訴訟啟動主體的必要性。公民個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在享受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對于公共利益受到損害也必然會涉及到公民個人的利益。所以在環境受侵害的情況發生時,公民作為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的厲害關系人應作為啟動主體針對損害為題提起公益訴訟。即使不具有現實厲害關系的人基于未來的可期待利益也可啟動公益訴訟。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對于目前頻發的環境問題又是從何而起呢?
(一)行政機關方面
《環境保護法》第五條明確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保護優先原則,為貫徹環境保護的原則,當政府出臺的政策在環境利益與其他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沖突時,應以環境利益為先。但是更多的是各地方為了政績和經濟發展忽略了環境的保護。
各地環境保護機構在對單位的排污行為進行審批、檢測、監督的同時執法措施不到位,不能及時有效的掌握企業單位的排污情況,甚至更嚴重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被利益驅使不能正確、公正的進行環境評價等,致使不能及時對違規單位進行制裁。地方忽略的對環境預防為主的原則,更嚴重的影響環境保護的步伐。從而導致環境問題愈發嚴重。
(二)排污單位方面
商業利益是商人的根本,商人的趨利心理或者為了單位以后的正常發展,守法意識淡薄的單位通常對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采取逃避措施。甚至得出“守法吃虧”的結論。
(一)建立公益訴訟社會服務機制
公益訴訟在現行的制度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了使公益訴訟更好的服務社會,更好的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應針對在公益訴訟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去尋找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首先,為確保社會組織能充分反映民意,建立社會組織受案標準公開制度,并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其次,為確保公益訴訟的順利進行,建立公益訴訟專門基金,設立專業律師協助會。然后建議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的補償機制,提高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最后,呼吁對公益訴訟的支持,激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二)嚴格貫徹公眾參與原則
每一位公民和社會組織都有權力保護環境,同時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權力和義務的統一有利于實現公眾參與原則,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公眾參與的原則應該貫穿環境公益訴訟的階段的同時,也貫穿于環境問題的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后救濟的整個階段。要貫徹這項原則,要保證政府公開環境信息和發布環境違法企業名單的及時性,針對排污單位,要及時公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公開自身環境信息,由此來確保公民的環境知情權、聽證權、司法救濟權的正常行使。鼓勵群眾舉報違法違規的企業單位,同時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對于單位的排污許可的批準更應該讓厲害關系人參與進去,是過程公開、透明,以免造成單位排污對公眾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三)正確處理多方監督
對于環境問題,還有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就是監督,對有關部門出臺的政策等進行全面的監督。有關環境方面的問題包括內部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多種監督的方式,面對在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相應的監督意見機制對出現的問題情況進行有效的解決,使得不讓監督僅做為一種擺設來打擊監督群體的積極性。對于監督的對象,不僅是對污染環境的單位的行為進行監督,同時也要監督政府出臺的有關環境問題方面的政策進行監督。使監督的作用最大化,來保障相關單位有效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保護環境。
(四)強化單位守法觀念,幫助產業結構升級
單位作為主要的污染主體,強制執法達不到根本治理的目的,應當轉化其思想意識,使用處罰教育雙管齊下的方法更加有利于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相關的執法監督部門也應轉化執法理念,通過鼓勵、刺激等方式增強單位的守法觀念。本著保護為主,治理為輔的觀念。使用差別稅收和差別執法的形式更能引導單位企業的思想方向。政府可給予單位企業在排污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必要幫助,使企業在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及建立良好的環境管理制度能夠順利的進行,來保證環境污染問題長期有效的解決。這樣更有利于以后的健康發展,不僅保護環境,更能使單位企業將環境保護作為開發新技術的契機,促進企業的經濟增長,更為合理的使用有限的稀缺環境容量資源,也增加了執法監督部門與單位企業之間的溝通。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對經濟的高水平追求也愈發強烈,由此犧牲的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腳下的土地、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等等與人類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態環境遭受了他們自己不同程度的蹂躪和損害。縱觀環境公益訴訟的整個法律制度框架,啟動主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體系的構建依舊存在諸多的問題,亟需進一步的發展和延伸,而建立起由事后補救向事先預防轉化的環境保護的新格局將是目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趙希龍.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若干問題與思考[J].法制與經濟,2012(8).
[2]鄭莉.環境公益訴訟社會公眾參與合理性探析[J].理論與改革,2012(5).
[3]韓波.公益訴訟制度的力量組合[J].當代法學,2013(1).
[4]齊樹潔,鄭賢宇.構建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5]齊樹潔,鄭賢宇.我國公益訴訟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司法,2005(3).